(三)肝癌病因的探讨
肝癌流行的因素至今尚未研究清楚。但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国外的学者对肝癌病因的探讨,较多的着重于对黄曲霉毒素,病毒性肝炎(主要乙型肝炎)的流行,亚硝胺以及农药等因素的探讨。
1.黄曲霉毒素(Alflatexin,简称AFT)
1960年英国英格兰南部及东部地区的畜禽场中十万头火鸡幼雏,在短短几个月内突然都急剧死亡,人们开始怀疑可能是由于细菌或病毒造成的,后来经过各方面的调查研究,才证实了主要是由于这些鸡雏喂了从巴西进口的发了霉的花生粉后中毒引起,而这种霉菌经分析主要是黄曲霉菌。
1961年赖考斯脱尔(Lancester)用含有20%污染了黄曲霉毒素的花生饼喂饲大鼠,经过30周后,竟成功地诱发了大鼠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从此以后,人们对黄曲霉毒素开始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高程和不同食物,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程度和肝癌发病率高低均有明显差异(表4—11)。
另外斯威士兰、肯尼亚和泰国分别在三个不同高度地区,进行AFT摄入量与肝癌发病率调查,结果表明不同高度地区的肝癌发病与摄入AFT呈等级相关关系。
黄曲霉是一种很普通的霉菌,但它的繁殖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据研究,温度28-30℃,相对湿度为80%以上,谷物水份14%以上,花生水分90%以上,这种条件最适宜于黄曲霉的生长。因此,黄曲霉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即温暖、潮湿的地区较多见,寒冷、干燥的地区较少见。在地理分布上,这种地区差异性与肝癌的地理分布是一致的。有人曾对世界七个地理区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分布作了一个调查(表4-12)。
我国粮食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沿海地区较内陆严重,南方较北方严重,这些都呈现出与肝
表4—11 世界各地理区居民对AFT的接触与肝癌发病率
癌的地理分布特点相一致。肝癌高发区的广西扶绥检测玉米的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率高达47.2%,江苏启东为31.1%,而肝癌相对低发的东北地区玉米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率为0.45%。粮油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率的大小与肝癌死亡率的高低呈正相关。食用玉米的比重以及黄曲霉毒素在玉米及饮水中的含量与肝癌的死亡率也呈一定相关关系。
从表4-12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食物所产生的 AFT的相互比例是各不相同的。泰国曾调查了大米、玉米、花生、豆类等十二种食品,发现花生、玉米的AFT污染率最高,阳性率分别为49%及35%。
表4-12 世界七地理区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分布
奥托尔(Oettle,1965)曾提出非洲肝癌发病率的高低,可能与那里环境中霉菌代谢产物的存在有关。庇尔斯 Peers和林西尔(1973)对住在肯尼亚中部 Muranga 区的土著居民在不同季节采集饭菜(以玉米为主食)和土制啤酒测定完 AFB含量,然后按四个不同高度地势区域居民发生肝癌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肝癌发病率0~12.9/10万的地区,AFB1摄入量为 3.46~19.8lμg/kg/d。小于 3μg/kg/d的地区未发现肝癌。
同作者于1976年又对居住在斯威士兰四个地区的居民调查不同季节饭菜原料(玉米、花生等)和土制啤酒中AFB1含量和肝癌发病的关系,结果表明男性肝癌发病率与AFB1摄入量有一定关系,女性肝癌发病率与AFB1摄入量关系不显著。
由于肝癌潜伏期长,发病率不普遍,目前反映的AFB1和肝癌的关系仅假设AFB1污染几年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因此,要确定AFB1和肝癌的关系,还应解决人体脏器或排泄物中AFB1代谢物AFB1的测定方法,对AFB1不同污染水平人群长期监测并进行前瞻性的调查才更为可靠。
2.饮用水的污染
我国肝癌高发区的饮用水条件依次为塘水、水利水、河水、深井水、宅沟水、浅井水、泉水等。江苏启东等地的调查研究证明,饮塘水、沟水的居民肝癌的发病率较饮井水的居民高9倍。改饮井水及自来水后,肝癌发病率有所下降。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和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对启东地区的研究,发现饮沟水的肝癌死亡率高达45/10万,饮河水的为16/10万,饮井水的为7/10万。据广西南宁地区14个县市调查资料表明:饮用塘水的人群肝癌死亡率为39.71/10万,水利水为25.77/10万,溪河水为19.56/10万,泉水为18.74/10万,浅井水为19.10/10万,深井水为12.17/10万。
广东省佛山地区顺德县调查资料表明,桑基鱼塘区居民肝癌死亡率较高,达25.40/10万,这些地区的水质污染较严重。同一地区的恩平县居民多饮用洁净的井水或水库水(水质较好),肝癌死亡率明显较低,属低发区。
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分析,不洁净的饮用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与肝癌发病率有一定关系。农药杀螨特可引起大鼠和狗的肝癌,大剂量的666和223可诱发小动物肝癌。江苏启东有机氯农药污染普遍,各种水源,甚至水缸中都可测到,但与人肝癌的关系至今尚未最后定论。
3.亚硝胺
亚硝胺在自然界中分布广、种类多。现已证明亚硝胺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癌性,几乎在所有动物身上,所有脏器组织均可诱发癌瘤,而尤以消化道癌瘤最为常见。在化学致癌的研究方面,亚硝胺类化合物是目前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
亚硝胺广泛用于工业上作为溶剂、润滑剂,农业上用作杀虫剂。某些植物,如烟草中含有微量的亚硝胺。一般说来,在土质中含氮多的地区,烟草的烟油内二甲基亚硝胺的含量也较高。由于亚硝酸盐与仲胺能在肠胃中反应形成亚硝胺,因之,就更加大了亚硝胺的潜在威胁。如亚硝酸盐常用来作保存肉类或鱼类的着色剂、防腐剂(如咸肉、咸鱼、咸菜等)。从食物中长期地,即使是小剂量的进入人体也有一定危险性。而长期地接触这些物质过多的人可诱发癌症。土壤中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过多(如盐碱地区)或过度地施用硝酸盐肥料,而土壤中又缺乏钼等微量元素,可使植物和蔬菜(特别是菠菜、莴苣叶)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而仲胺在各种鱼类和水生生物中均含有,特别是鱼子中含得较多。食物在胃内消化后,产生脯氨酸、精氨酸等并可衍变为其他生物胺。在胃肠道内硝酸盐可被细菌还原为亚硝酸盐,再同仲胺结合而形成亚硝胺化合物。
1975年,我国江苏省启东县曾将采自群众家庭的霉烂咸菜,用醇性氢氧化钠、加苯提取、浓缩、得粗提的亚硝胺,以每天 10mg/kg的剂量,喂饲 20只大白鼠,诱发出肝癌 17只,均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诱癌率为85%。出现肝癌的时间,最短为79天,最长为128天,喂饲总剂量平均每只大白鼠为 139.6mg。
总之,亚硝胺类化合物的致癌性是肯定的,它具有长期小剂量接触和一次大剂量冲击性的致癌作用,还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下一代,它同其他因素,如病毒等还有协同致癌作用。据报导,微量元素钼和丙种维生素有抑制亚硝胺的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