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肝癌的人群分布差异
首先从年龄来看,不同年龄别人群肝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流行程度比较严重的地区,小年龄组肝癌发病率较高;流行程度比较轻的地区,大年龄组的发病率较高。例如莫桑比克洛伦索——马贵斯 0~14岁男性肝癌发病率已达 15/10万, 15~24岁达114/10万,25~31岁达227/10万,以后随年龄增长肝癌发病率下降。25~34岁男性年龄组,莫桑比克的发病率为156/10万,约为美国同年龄组的500倍,为南非班图族的15倍。女性肝癌年龄别发病率虽也有同样情况,但不如男性那样明显。中国肝癌的年龄死亡特点,各年龄组都有肝癌死亡,男性平均死亡年龄53.71岁,女性平均为57.59岁,男性至74岁时的累积死亡率达2.29%,女性 0.95%,近 96%的肝癌病人死于 30岁以后,有44.68%病人死于 30~55岁。 25岁组至45岁组,男性肝癌死亡占各类恶性肿瘤死亡的27.06~35.53%,居第一位。_
从各国和各地区肝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同样可以看出,肝癌流行愈严重的地区,肝癌患者的平均年龄愈低,中国35岁,非洲37.6岁(班图族男性32岁)、印度47.8岁、新加坡50岁、日本67岁、美国57岁、加拿大64.5岁。
从性别来看,一般男性肝癌多于女性,男女性别的比例约为2:1。肝癌高发的地区如莫桑比克、尼日利亚、新加坡、夏威夷均高于3:1;一些低发区如智利、冰岛、哥伦比亚则女性略高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例为0.5—0.9:1(男:女)。在丹麦,男女发病率比例相近。中国广西扶绥的男女比例为5.46:l,江苏启东为3.46:1,上海市为2.65:1。
将地区、人群及时间分布等特点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一组人群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另一个国家,若干年后由于该人群及其后代脱离了原有环境,但是作为遗传特牲来说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如果观察移民及其后代发生肝癌的情况,对比其迁移前后地区或国家的肝癌发病率标化后的情况,应当有可能阐明肝癌的致病因素究竟是环境因素还是遗传因素。
目前关于移民流行病学的材料还不多。北美的白人和黑人肝癌发病率都很低,而非洲黑人至少比美国黑人高发,而在新加坡肝癌病例几乎全部都发生在中国出生的中国血统居民中,虽然这一人群在新加坡至少已生活了20多年了。中国出生的中国血统的美籍居民(一代)比美国人男性肝癌发病率高11.34倍,女性高3.11倍;美国出生的中国血统的美籍居民(二代),比中国出生的中国血统的美籍居民(一代)肝癌发病率下降。200余万香港出生的中国移民肝癌发病率为 0.5/10万,而广东出生的香港中国移民 140余万人肝癌发病率为 9.19/10万~12/10万。
从各种材料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非洲黑人迁移到北美,或中国血统的移民移居到美国或新加坡等地,第一代的肝癌发病率可能还较高,但随着居住年限的延长,生活习惯的改变,第三代的肝癌发病率可能下降。一般说来,移民及其子女大部分都是在同族内通婚,所以发病率的变化,与其说是由遗传因子引起,倒不如说是由于环境变化引起。并且由于肝癌发病率至少要一代以上才能降低,并逐渐达到当地居民的水平。因此,某些致癌因子与其说是一个既定地区对所有人都有一样的因素,例如大气或水质污染所引起,倒不如倾向于作为部分风俗习惯保留下来的因素,例如饮食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