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处于低纬度的季风区,又受台风的强烈影响,暴雨洪水频繁发生。历史上洪水灾害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本世纪内,全国主要河流,除黄河外,都曾发生过接近历史调查最大的洪水灾害。近40年间,涉及大江大河较大范围的大水灾占1/3年份。平均每年水灾受灾面积800万公顷,成灾400万公顷,损失100亿元以上。洪水灾害仍是中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一)我国近40年的防洪投入与洪水灾害
1949年后的40年,我国在防洪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全国各级河道和圩垸共修建和加固堤防约20万公里,保护耕地3200万公顷,保护人口3.2亿。其中主要堤防5.6万公里,保护耕地2026万公顷,人口2.1亿。全国共修建大中型水库8.6万多座,总库容4500亿立方米。特别是350多座大型水库(总库容3200多亿立方米)和2400多座中型水库(总库容680亿立方米),在防洪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江河上修建的和规划中确定的蓄滞洪区100多处,分蓄洪能力达1200多亿立方米。此外,疏浚了淮河、海河等江河下游排洪入海河道;开展了大面积的水土保持等工作,对减轻洪水威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本控制了常见洪水(一般约相当10—20年一遇标准),取得了黄河下游在伏秋大汛期间连续40年无决口的历史记录等重大成就。据统计,全国自1953年至1988年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约668亿元。
近40年来,我国在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投资很多,各大江河防御洪水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的调控能力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国洪水灾害的损失却没有降低。例如,1979—1989年的11年间,全国并没有发生过流域性的大洪水,但洪灾面积却有所增加,成灾率急剧上升,水灾救济费和特大防汛费也相应增加。据表11—1统计,这11年中全国平均每年水灾(包括洪灾和涝灾)面积达1000万公顷,成灾面积约526万公顷,成灾率为53%。这和1970—1978年的9年(平均每年受灾面积520万公顷,成灾面积220万公顷,成灾率43%)相比,受灾面积增加92%,成灾面积增加139%,成灾率增加10%。和1950—1966年的17年(平均受灾面积为800万公顷,成灾面积500万公顷,成灾率为62%)相比,受灾面积仍增大25%,成灾率仅下降9%。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口也相应增加。因此,人类需要而且可能逐步提高对洪水灾害的控制能力,这是历史发展所证实了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水灾淹没面积却并没有因此减少,水灾损失的绝对值反而在不断增加。世界主要洪水威胁国家的情况也基本类似。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在未来的防洪减灾斗争中,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对策?这是需要仔细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水灾经济损失变化趋势分析
反映水灾经济损失变化趋势可以用综合亩均损失值。综合亩均损失值是按淹没区内一次洪水淹没的经济损失折合到每亩耕地上的经济损失价值。一次洪水的淹没经济损失包括各类财产损失,全民、集体、个人财产损失以及铁路、石油、电力等专项损失。全国主要流域不同时期亩均综合损失值汇总如表11—2。
根据上表资料和其他地区资料得出全国亩均综合损失值为:
50年代146元/亩
60年代217元/亩
70年代392元/亩
80年代808元/亩
60年代比50年代亩均综合损失值增加了48.6%。年平均增长率4%;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亩均综合损失年增长率6.1%;80年代与70年代相比,亩均综合损失年增长率为7.5%。
(三)洪涝灾害工农业损失比例的变化
我国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农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1952年为56.9%,到1978年只占27.8%,水灾的损失也反映了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见表11—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洪灾损失,50—60年代以农业损失为主。80—90年代农业损失的比重下降。不少地区特别是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工业损失的比重增加,洪灾损失也以较大幅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