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课堂气氛对个人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叫社会助长作用。例如,教师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个个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就促进了教师教学艺术性的发挥。许多运动员、演员的表演,观众越多,气氛越热烈,表演效果就越好。可是,有时群体会对个人的活动起促退作用,这叫社会致弱作用。比如,有的教师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可是上课时,发现教室是乱轰轰的,学生个个无精打采,愁眉苦脸的,教师在情绪上出现了挫折感,上课效果也会下降。
班级气氛是学习活动所依赖的基础,一个具有民主、希望、信任和应变的气氛,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分裂的班级气氛浪费时间,减少学习量。反之,积极可参与的班级气氛对教学、学习有激励作用,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教师倾向于有效的教学。一个注重培养积极的气氛和教学环境(如布置教室、尊重、友善态度、容忍个别差异等)的教师较其他教师,教学效果要高。班级集体的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行为的学习。
教师的行为与课堂气氛也有密切关系。教师心情沉重,热情低者,则课堂气氛死板,学生冷淡、不热心;教师若是年长的资深者,具神经质而又独裁作风,则学生表现出恐惧、懦怯与不安全感;教师若对学生的社会情绪、生理与智力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情绪稳定,则教室内呈现一片积极进取、愉快的气氛;如果教师只是情绪稳定,却不温和,不能激励学生,则学生显得没有活力,工作呆板。有的研究发现:教师专断型的行为,会使学生产生较高水平的挫折,并对教师表示一定的反感,教师在场,纪律较好,活动性较强。教师不在场,纪律涣散,学习气氛低落,学习效率明显下降。民主型的教师行为,学生心情舒畅,关心集体,纪律较好,有较高的独立性。放任自流的教师行为,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纪律松弛,在集体内产生较多的攻击行为,课堂气氛较差,教学效果极低。
五、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方面的联系过程。在课堂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人际交往,在此基础上形成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
(一)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1.单向交往。(图27)教学效果差。
2.双向交往。(图28)比单向教学效果好。
3.师生保持双向交往,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学效果很好。(图29)
4.教师为中心的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教师成为互相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学生成员双向交往,教学效果最佳。(图30)
(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
1.吸引与排斥
以认知协调、情感相容及行动一致为特征的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称为人际吸引。而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为
对行为特征的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称为人际排斥。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貌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的主要因素。因此,学生居住地和坐位越近、交往的频率越高,外形和态度越接近,个性特征越能互补,学生之间就越能互相吸引。反之,彼此之间就越容易排斥。此外,学习好,富有同情心、助人为乐、同情弱者、群众关系好的学生在课堂里最受学生的欢迎,是吸引力最强的学生;而那些自私自利、骄傲自满、无同情心、学习不努力又不刻苦的人,在课堂里是最不受人欢迎而遭到排斥的人,这些学生常常感到不安与气馁,并由此而与集体对立,甚至产生敌意和对抗,有的遭受孤立。教师要帮助他们改变不利于人际吸引的个性特征和不利因素,从而增强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