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经常性复习。即在日常教学和各个环节中,采取各种方式复习,使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去了解和接受新知识,并增强新知识的巩固性。
③阶段复习。即在学习完某一单元后的复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把这一阶段学的知识内容连贯起来,使知识得到系统、巩固、充实、提高。
④总复习。即对学过的全部教材进行总结性复习,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系统的牢固的掌握。总复习通常在学期或学年考试之前进行。
运用复习式的要求是:按照教学大纲指导学生把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系统地保持在记忆中;复习要含有新的学习因素,使学生每一次复习都有新的收获和体会,提高他们复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复习要及时,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及时反馈,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的原则。
课堂教学原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根据自己的教学理论思想,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论和发展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学习原则,例如:
孔子提出的“循循善诱”、“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古代教育专著《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等原则。
赞柯夫提出的五条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布鲁纳的四大原则:动机原则,最有效地促使学生确立学习的心理倾向;结构原则,知识的结构形式应最容易被学生掌握;程序原则,最有效地呈现教材的程序;反馈原则,最有效地决定教与学过程的强化形式(奖或惩)和调整教学步调。
心理学家从学习理论揭示,制约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机制,从机制中提取学习原则。如桑代克的“效果律”、柯勒的“领悟作用”、斯金纳的“强化作用”、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作用”等等都是学习原则,心理学家经常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原则。
为了控制或改变课堂教学系统的运行,使教学系统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实现最优化的反应,教师必须依靠和贯彻教学原则。这些教学原则主要是:
1.期待原则
心理学研究证明,向被试提出希望他完成实验和不提出这种希望,实验结果大不相同,前者的效果远远优于后者。因此,有目的地、明确地向学生提出适当的、具体的要求,并且经常检查、给予鼓励,对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可影响学生的发展,周围师生的强烈期待往往会使一个人实际上成为所期望的那样。
2.刺激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保持时间在15分钟左右,因此,一节课内应有意识地变换教学方法、教具或学生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有兴趣,使注意力专注、集中,要尽可能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
3.结构原则
根据奥苏伯尔的认识同化论,只有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相互发生同化作用才能理解和掌握。这就是说,讲新知识时,先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领会、理解知识。
4.序列原则
根据加涅的学习理论,学习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只有遵循两个序列,一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序列,二是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序列,这样教学才能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循序发展。
5.强化原则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理论,进行熟练学习,增加学习次数,使学生巩固所学,达到长期储存。
6.迁移原则
根据桑代克和武德沃斯(R.S Woodworth)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两种学习情境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越多,诸如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越是相同或相似,则前一种学习越能对后一种学习发生迁移;根据贾德的概括化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的迁移。因此,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要系统化、连贯化使知识概括而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