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道德准则和道德义务的内化。使学生把外部的行为准则与自己的自觉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如果没有道德准则的外部形式存在,它就不能够内化;经验也证明,准则被内化后,外部的约束对于确保学校秩序仍然是需要的。
第四,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产生情绪安全感。避免对自己的行为的迷惑和担心,降低过度的焦虑。没有清晰的外部控制的指导,学生往往倾向于手足无措,情绪不安。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进的纪律。即使是比较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教师促成的纪律也是不可缺少的。他们在“有结构的情境”当中工作和学习,会学到为了维护社会的和人与人之间的“结构”所必须的某些方法和态度。他们也学会了享受主要由教师创立和维护“结构”时所发展起来的某种安全与稳定。
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教师的指导、监督、惩罚、规定限制、奖励、操纵、组织、安排日程和维护标准等,都属于结构的创设。而体贴则包括同情、理解、调解、协助、支持、征求和采纳学生的意见等。结构的创设与体贴不希望着重一个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它们相对比例应该结合到教师的一定的行为当中去,它是由一个班的成熟、一个班进行的那种活动、学校的心理气氛、师生共同的期望和教师的人格来决定的。当前,多数教师往往是提供了过多的结构创设,而缺少足够的体贴。可见,结构的创设和体贴对于课堂纪律的管理是不可缺少的。
2.集体促成的纪律
在帮助学生发展更有力的自我控制,工作定向的行为和其他社会成熟的特点工作中,教师如果能够把同辈人的集体组织到一块儿来,他一定做得很好。在学生时期,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颜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如何信仰、如何行事。青少年学生常常以“别人也都这样干”为理由而从事某种活动,他们的见解、偏见、信奉、爱好与憎恶往往都视集体而定。青少年学生之所以遵守集体促成的纪律,是因为同辈集体为他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提供了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来行事的体验,有了安全感;同辈集体的行为准则还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道德准则,如道德行为的新参照点,结束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不确定性、无决断力、内疚感和焦虑。有时许多学生,为了不损害与同学的关系,他们也会遵守集体促成的纪律。
3.自我促成的纪律
应该记住最重要的事是达到最终的目的:自律。作为有责任心、完全成熟的人,不但应该遵守教师促成的纪律和集体促成的纪律,而且还应该为发展集体的行为准则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和集体的行为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更好的集体准则。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自我促成的纪律。这种以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叫做自律。
4.任务促成的纪律
上面我们谈了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另外一种纪律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就是任务促成的纪律。一项任务会抓住和掌握住我们的注意力,它需要的时间远比我们所希望给的时间多。一旦任务开始,我们就很难安静下来,甚至对平常很引人的活动也置之不理。每一项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对任务理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觉地遵守纪律,即使遭到挫折也不轻易放弃。所以,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学生越是成熟,越容易使自己的行为跟目前的任务要求相一致。不成熟的人不能够接受任务的要求。在一个组织良好的,活动定向的课堂里,这些比较成熟的学生作为整个集体的标兵和榜样往往帮助发展了其他学生的成熟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