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
从背景中突出对象,与知觉选择性的联系是很密切的,对象在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差异律、组合律和活动律等有关的规律。
1.差异律——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反差
对象和背景的反差包括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如果这些反差越大,则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而先被感知到。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反差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而很难被觉察出来。如雪地里的白羊不易被人看出来;由于某些昆虫有“保护色”,也不易将它们与周围的事物区分出来。
■
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对象与背景的区别有时并不是那样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逆转的。如上图18可以看到对象与背景的相互逆转的现象。当你把黑色当作背景时,你就知觉到一个白色的水果盘(或高级花瓶);当你把白色作背景时,你就知觉到两个黑色的侧面人头像。
根据差异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直观教具的制作和使用方面,不论是板书、挂图、模型和演示实验,都要加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如白蝴蝶的标本不要制作在白色背景上,而要放在黑色、蓝色的背景上。第二,凡是题目、标题、重要的定律、定理、公式和结论等,应用粗体字,使它特别醒目,容易被学生感知。第三,教师应该用红色墨水批改学生的作业,使学生能够迅速地、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作业正确与否。
强烈鲜明的对比,大与小,黑与白,高与低,强与弱,香与臭,苦与甜等等都能立刻为人们所感知,这就是差异律。
2.组合律——利用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产生清晰感知的重要条件。对象的组合可分成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空间上的组合是指在视觉刺激物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状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感知的对象。例如,游行队伍在前进时,各单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可以使观礼者便于区别;又如我们记笔记时,章与章、节与节之间,重要的标题与其他词句之间都留出一定的空行,也是为了要在距离上显出差异,以便日后查阅时一目了然。时间上的组合是指听觉刺激物各部分“时距”的接近,它们也能使我们分出感知的对象。如,我们听别人唱歌或说话,能一句一句地去感知它,一般来讲,这是因为一句句话的各个词之间时距较近,而各句话之间时距较远的缘故。电报员接收发报“嘟,嘟,嘟……”就是以时距差异来感知对方的发报。
根据组合律,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所要感知的对象,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应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是说明事物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示图的距离,不要将他们混淆在一起;在教科书或教材上的文字,应该分行、分段、分节,行与行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隔;此外,教师的仪容、举动、风度,教室的环境,课业用品,直观教具都足以影响学生的知觉,如果配合得好,就能促进课堂的学习。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避免讲话毫无停顿之处或过分缓慢,因而学生不易感知每一句话,影响听课的效果。
3.活动律——即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于被人感知。因此对直观的重要对象或部分,应尽可能地增强其活动性。展览会上活动的展品,容易被观众感知;课堂上学生的小动作容易被老师发现;汽车上的指示灯,一明一暗容易被警察感知;霓虹灯的闪动易被行人感知,都是这个道理。
根据活动律,教师在直观教学方面,为了讲明事物发展的过程,必须利用活动的挂图或演示图,有时最好用活动模型。如地理课讲中国行政区域时,就可把各省的图形做成可取出、可放进的模型;讲长江、黄河时,可用红色粉笔(或红毛线)在黑板上(或地图上)画出;在理化生等课的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是很重要的,通过演示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变化的过程、结构、性能等。实践证明,动的实验比静的挂图给学生的感知效果明显地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