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比
辨别学习可分为简单辨别学习和多重辨别学习。简单辨别学习如学习过字母“b”后,在新的情境中将“b”识别出来;多重辨别学习指同时辨别多个刺激物或多个刺激特征。如辨别b、d、P、q等。在多重辨别学习中,刺激越相似,辨别越困难,而且很容易产生混淆。克服这种混淆的重要技术是刺激的对比。如将b与d比,指出b的尾巴向上在左边,d的尾巴向上在右边;将b与P相比,b的尾巴向上,P的尾巴向下,等等。在语音的学习中对比的作用更为重要。
(三)强化或反馈
在学习中及时提供强化或反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这里说的强化或反馈指学生识别了有关特征时,教师给予肯定,对识别错误的反应不予肯定,或给予纠正。这种肯定既可起着动机作用(即学生发现自己的正确可以产生愉快感),又可起着提供信息的作用,使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觉是否正确。这都有利于促进学习。
(四)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
在知觉学习中,应提倡发挥多种知觉功能的作用。有实验表明,智力落后儿童难以辨别较复杂的知觉模式,但是通过把这些模式的个别部分切割下来,让他们触摸以后,他们便能学习较复杂的辨别。有经验的教师在识字教学时不仅让学生看字,还让他们用嘴念,用手写或书空,这里利用了视觉、听觉和运动觉的协同活动。多种知觉系统参与知觉,既有助于辨别的精确性,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五、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等,它们在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方面,可以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实物直观是指客观事物本身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产生的映象,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实际测量以及参观访问等。模象直观是指实物、事物的模型和图像,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如模型、图片、图表、图画以及幻灯、电视、电影等。言语直观是通过教师对事物的形象化的言语描述引起想象进行的,言语直观可利用表象和再造想象,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事物形象的重现或改组,从而造出新形象。
实物直观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学生确切地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掌握得快,也不易忘记。实物直观的缺点是,事物的本质特征难以突出、内部不易细察、动静难以控制,不易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模象直观就可以摆脱实物直观的局限性,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对实物进行模拟、放大、缩小、突出重点,可以变静为动或变动为静,把快变慢或把慢变快,也可以变死为活、变远为近,从而把难以呈现的对象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模象直观还可使抽象难懂的东西,成为具体的易认识的东西。但是,模象直观不是实物,难免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很确切,因此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时,要注意教具中的事物与实际事物之间的正确比例。言语直观可以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受时间、地点、设备的限制,但它不如感知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它容易中断、动摇、暗淡,甚至不正确。教师在进行直观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直观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和应用如下的感知规律:
(一)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人在感知活动中能够从周围环境的许多事物中优先地分出当前所要感知的对象,这是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的原故。知觉的选择性服从于感知的目的,目的性越强,感知也越清晰。
学生从小随父母多次去过动物园,但对动物园里的许多动物由于每次去时没有特定的目的,因而对某些动物没有深刻、清晰的印象。生物教师若要带领学生参观植物园或动物园时,就要突出其观察的目的,目的越明确,感知就越清晰。相反,目的不明确,儿童就会东张西望,抓不住要领,得不到收获。有人曾作过试验,带小学二年级学生去参观盆景,预先没有向儿童提出观察的目的,学生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看完后,让他们说看到了几种花的颜色,结果很多学生都说不出来,甚至说没有看到这些花。要使学生的观察取得成效,教师就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感知的目的。例如,在自然常识课中,让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鲫鱼,应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目的:如注意鱼的身体形状、身体的表面覆盖着什么,背部、胸部、腹部、尾部长着什么。这样,学生才能观察到鱼的身体结构的特点。感知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其效果也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