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育化过程的发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渍水,二是有机质的嫌气性分解。这一过程主要在沼泽土中进行,其他湿成土的底层长期受水分浸润者也可能发生。沼泽土由于土壤水分过多,在氧气缺乏或完全没有氧供应的条件下,由嫌气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同时,氧化铁发生还原作用变为氧化亚铁而淋失,氧化亚铁一部分到达地下水,一部分沿毛管水上升,在上层聚积了亚铁化合物并氧化成氧化铁。这些氧化铁表现为斑点状、细条状或大块状铁结核的沼铁矿。此外,有机质在嫌气性微生物的活动下,还产生H2、CH4、H2S、CO2、有机酸和腐殖质等成分,这些成分作用于土壤母质中的矿物,其中铁被还原并形成亚铁盐类,如蓝铁矿[Fe3(PO4)2·8 H2O]和菱铁矿(FeCO3)。前者是白色,氧化后成浅蓝色;后者也是白色,氧化后成为黄色,最后变为黄棕色,因此使潜育层呈现灰白色或蓝灰色。
(三)氧化-还原过程
湿成土中的草甸土、潮土和黑土都有氧化-还原过程发生。草甸土的地下水位较浅,潜水可通过毛管作用到达地表,地下水位升降频繁,从而引起土体中的氧化-还原作用交替进行,土壤中的铁、锰化合物随之迁移和局部淀积,在土壤剖面中出现锈纹、锈斑和铁锰结核。潮土的形成和发育也深受地下水升降活动的影响,氧化-还原作用交替进行,在剖面中也形成明显的锈斑或细小的铁锰结核。黑土的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多在10—20米以下,对土壤形成影响不大,但黑土质地粘重,有季节性冻层,土壤透水性较弱,在土壤冻融水和降水集中的季节,土壤上层滞水产生还原环境,但在干季又出现氧化环境,这样氧化还原作用交替进行,使得一部分铁、锰形成结核和锈斑,聚集在剖面中。
综上述,湿成土的主要成土过程包括有机质的累积过程、潜育化过程、氧化-还原过程等。然而,湿成土的各个土类,这些过程的组合和表现程度又各不相同。沼泽土的形成过程包括泥炭化或腐殖质化过程和潜育化过程两个基本过程。草甸土的形成过程包括腐殖质累积过程和氧化-还原过程。潮土的形成过程包括旱耕熟化过程和氧化-还原过程。黑土的形成过程包括腐殖质累积过程和氧化-还原过程,此外,还具有温带森林土壤的某些特点,如粘化和盐基的淋溶等。由于湿成土广泛分布于各个土壤地带中,因而在成土过程中还反映出一定的地带性和地区性的差异,除上述的基本过程之外,有的还可能附加钙化、盐渍化、自浆化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