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暖水环流系统和冷水环流系统 大洋经向暖水环流分布的范围在南北纬40°—50°之间,从海洋表面到600—800米深。其水文特征:垂直涡动、对流较发达,温度、盐度具有时间变化,受气候影响明显,水温较高,所以称为暖水环流。在暖水环流中因有明显的温度、盐度和密度跃层存在,所以,暖水环流又可分出表层水和次层水两种。
大洋经向冷水环流全部分布在大洋深处,从两极大洋表面一直伸展到大洋底部。其水文特征是:垂直紊动不发达,洋流主要作缓慢的水平流动。由于它源于高纬海区,所以水温低、盐度小,成为冷水环流。在冷水环流中,依海水运动特征和温度、盐度垂直分布规律的不同,又可分为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
2.表层水、次层水和中层水的环流 表层水一般达到的深度为100—200米,由于大气的直接相互作用,该层的温度和盐度的季节性变化较大。次层水为表层水以下,到300—400米深度(个别海区达500—600米)。中层水为次层水以下,到800—1000米深度(个别海区可达1500米)。它不受季节性变化影响,但它同表层一起参与了风产生的表层环流,通常环流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表层水、次层水和中层水的共同特点是:从大洋表面到1000米深,都明显地存在着反气旋型环流,就是由地转偏向力所决定的。从北纬40°到南纬50°—60°之间,这三层水共同特点是,温度较高,盐度较大,密度较小;在北纬40°以北,这三层水的特点是,温度较低,盐度较小,密度较大;在南纬60°以南,其特点是温度最低,盐度最低,密度最大。次层水主要是由于亚热带辐合区表层水下沉和冬季对流作用下形成的;中层水是由亚热带辐合区和高纬表层水下沉混合而成。
3.深层水的环流 中层水以下,到4000—5000米深为深层水,其形成主要是热盐环流。环流形态与以上三层水有显著不同,成为独立的环流系统。深层水的运动据计算和新近的直接观测表明,在整个大洋范围内不是均匀扩展的,而是如同上层海流一样,倾向于汇集在大洋盆地的西部。
深层水特征:中低纬区水温为1.5-3.0℃,盐度为34.6-35.0×10-3,密度较小;高纬区水温低,盐度小,密度大;南北极附近海区,2000米以下水温为-0.01-1.0℃,盐度小于35.0×10-3,密度大。深层水来源于南极底层和格陵兰东南部海区的深层水,形成了巨大的深层绕球性的纬向环流。在非洲好望角南端和新西兰南端这一环流的一部分水,分别流入印度洋和太平洋。
4.底层水的环流 底层水位于深层水之下,遍布于大洋海底之上。底层水来源于南极大陆和北冰洋附近。
发生在南极海区的底层水,称为南极底层水。它主要是形成于威德尔海和南极大陆架海区,其水温低达-1.9℃,盐度为34.67—34.69×10-3,密度大。所以易下沉形成底层水,其水量可达107米3/秒,然后沿大陆坡流入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并可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在大西洋可达北纬45°;在印度洋可达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在太平洋可达阿留申群岛。
北极底层水形成于格陵兰附近的北极海区,水温在-1.4℃,盐度在34.62-34.92×10-3,密度也大,有利于底层水的形成。形成后经冰岛与法罗群岛间的海槛以及丹麦海峡流出,但因这些海区水深小于1000米,所以北极底层水不能大量地流入大西洋。
综上所述,世界大洋环流体系由表层(包括次表层水)环流、中层环流、深层环流和底层环流所组成。表层环流系统主要是风成环流。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均为热盐环流。表层水、次层水、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在其运动过程中,进行着全球性的大量交换与循环,这构成了世界大洋中统一的环流体系。
三、水团
(一)水团的形成
水团是形成于同一源地(海区),其理化特性和运动状况基本相同的海水。海水就是由性质不同的水团组成的。水团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源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地理环境和海水的运动状况,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水团具备了某种特性、并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强,这个过程就是水团的形成。然而,在一定条件下,其特性强度又逐渐降低,这一过程又称水团的变性。导致水团变性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内素。内部因素主要是由于水团间的热、盐交换;外部因素主要是由于海水与大气间的热交换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温度、盐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