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地处欧洲陆上十字路口位置,素有“欧洲心脏”之称。领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 8119万(1994年)。首都柏林(330万人)。居民主要是德意志人,另有少数丹麦人和吉普赛人。绝大多数居民通用德语,信奉基督教的新教和天主教。德国城市化程度很高,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5%以上。
全国地势南高北低,北流的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等,由东西向的运河相连。加之铁路和公路联系成网,水陆交通非常方便。
德国是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712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人均生产总值,却高于美、俄等国。轻重工业现代化程度均居世界前列,重工业尤其发达。1994年煤年产已达2.64亿吨。莱茵区是世界褐煤的最大产地。同年汽车年产451万辆,产量位居世界第三。斯图加特是世界第一辆汽车的诞生地,享誉世界的“奔驰牌”汽车即生产于该市,年产可达50万辆。此外,德国在钢铁、机床、电子、工业机器人、光学仪器、化纤、合成橡胶、化肥、硫酸、船舶、电力、水泥等生产方面,产量也很可观,如1994年产钢4084万吨,居世界第五位;机床工业产值位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总产值的 1/4。鲁尔区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区。有“德国工业心脏”之称。
农业在德国经济中也占一定地位,1995年谷物总产量达3818万吨。小麦、牛肉、黄油、奶粉和食糖等已自给有余,从70年代起即已成为世界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德国资源和市场主要依赖国外,外贸是经济的重要支柱。1995年,德国的出口额达506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7.英国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由于历史原因,大不列颠岛又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部分。而以英格兰面积最大,全国大部分人口也集中在这里,也是全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中心。故国名简称“英国”。
英国是欧洲西部大西洋上的岛国,以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相隔,与欧洲大陆相望。多佛尔海峡最窄处仅33公里。英国的这种地理位置,对英国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岛国的位置使英国不易遭受敌人的侵袭,边境全属海洋便于海上交通和海洋资源开发,并利用这一条件曾使英国的经济可以在长期和平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不列颠诸岛在地质上原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第四纪冰川以后,由于大陆冰川融化、海水上升,才成为岛屿。大不列颠岛东南部为平原,泰晤士河东流经平原入北海。西部和北部多山地和丘陵。北爱尔兰大部分为熔岩高地。英国冬温夏凉,秋冬多雾,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对畜牧业十分有利。
英国领土面积有24410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海岸曲折,多天然良港、海湾。全国人口 5809万(994年),属于人口密度大的国家。英国的城市化程度很高,全国87. 7%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80%以上的人是英格兰人,其次是苏格兰人、威尔士人、爱尔兰人。但他们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与英格兰人差别已不甚明显。居民们多信奉基督教新教。英语为国语。首都伦敦(677万人)。
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早的国家。200 年多前,就有“世界的工厂”之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绝对优势。丰富的铁矿(奔宁山脉南部)和煤矿(奔宁山脉两侧、威尔士南部、苏格兰中部),对其早期工业发展有很大作用。伯明翰和设菲尔德的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曼彻斯特的纺织工业和格拉斯哥的造船工业,都是这时以本国原料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又在伦敦和伯明翰等地,发展了飞机、汽车、电子等新的工业部门。以后在北海发现和开发了海上油田,结束了英国长期进口石油的局面。石油的发现不但解决了本国能源问题,增加了财政收入,减少了外贸逆差,而且带动了机械、化工、建筑、电力等有关工业和交通工业部门的发展。1985年石油开采创历史最高记录,年产量达1.3亿吨,成为西欧最大的石油生产国。现在有70多个油田都在生产,其中以勃伦特和福蒂斯为最大。每年都有大量的石油出口。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但其现代化水平很高,全国3/4的土地用于农业。以集约化养畜业为主要部门,养牛和养羊甚盛。畜产品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70%,主要生产鲜奶、蛋类和肉类。种植业以产小麦、大麦、马铃薯和甜菜为主,果树园艺、蔬菜栽培和渔业也较重要。目前,农畜产品的自给率已从战前的30%,提高到现在的70%左右,其中粮食自给率提高到78%(1993年谷物产量达1946万吨)。牛奶、鸡蛋达到了自给水平,但是,英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主要农产品进口国之一。
英国长期以来是世界上最大的航海国,18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间拥有世界最大的商船队,控制着世界海上贸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日、挪威等国的竞争下,虽然地位有所下降,但目前商船吨位仍占世界前列。
当今,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中,英国经济实力早已失去排头兵的地位。但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在世界上排名仍然比较靠前,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462.9亿美元,居西方发达国家第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