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工业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区,传统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宜兴陶瓷、常熟花边、吴县刺绣、吴江和余杭丝绸、川沙服装和青浦抽纱等等家庭工业遍布城乡。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上海近代工业发端,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利用其邻近上海的地理位置和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一批食品、纺织、造纸、机械等民族工业兴起,由此长江三角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据上海经济统计研究所1933年统计,上海工业资本总额占全国的40%,工人人数占43%,工业产值占50%,棉纺织厂占全国的47%,卷烟厂占76.7%,机械制造厂占31.6%。建国后,经过40多年的建设,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1990年长江三角洲工业总产值3756亿元,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3148.6亿元(按现行价),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6%,占轻工业总产值18.9%。
1.长江三角洲工业发展的特点
(1)轻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据1990年按市辖县范围统计,长江三角洲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3148.6亿元,其中轻工业占56.4%。三角洲8个市中,除常州重工业产值略高1个百分点外,均以轻工业占主要,这是与历史传统和本地区缺乏矿物资源有关(表3-11)。
表3-11 长江三角洲轻重工业比重(1990)(%)
为了充分发挥沿海、沿江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建设条件,以及解决本地区基础原材料严重匮乏的矛盾,7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的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电力、炼油、石油化工业有较大的发展,工业结构有向重工业转化的趋势。如上海市,1988年重工业产值比1952年增长61.5倍,而同期轻纺工业仅增长16.2倍。
(2)以加工工业为主,以机械、电子和纺织为主导。长江三角洲历来是一个以轻纺和机械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早期的民族工业或帝国主义入侵开办的工业即是如此。建国以来,机械和轻纺工业更有长足的进步,成为各级城市的基本工业部门(表3-12)。近10年来,随着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加工工业更见发达。同时,与技术革命和当地密集的智力资源相配合,电子工业和组装工业(包括各类家用电器、计算机)等深加工工业及高技术产业日益加强,并成为推动本区工业化的主力。
(3)城乡工业共同发展,乡村工业地位重要。在城市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村工业作为一种新兴力量在农村全面兴起,不仅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在整个工业结构中举足轻重,尤其在乡村工业发达的苏南地区,已成为整个工业的半壁江山,如无锡市已占60%,如果除去无锡市区,则比重更高(表3-13)。
表3-12 长江三角洲工业结构排序(1990)(%)
续表
表3-13长江三角洲乡村工业比重(1990)(%)
(4)工业分布既集中,又分散。在城乡工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由于原有基础和发展条件的不同,本地区工业相对集中在城市,尤其是8个省辖市。据统计,按长江三角洲1990年底17个设市城市的市区计,集中了全地区工业总产值的58.1%,而8个省辖市以上的城市占全部工业总产值47%,上海市一个市区就占全部城市市区工业总产值的50%,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9%。
在工业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沪宁—沪杭铁路沿线、长江沿岸(重化工居多)及沿海地带。尤以沪宁铁路常州以东段,仅在常州至昆山的沪宁铁路沿线100多公里内,就分布有工业企业35000多个,年工业产值900亿元。
城市市区工业企业过分集中,造成了环境污染和交通紧张。如上海市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4个工厂和3.6亿产值;苏州市区每平方公里也有6.2个工厂和0.85亿元产值。
另一方面,工业(主要是乡村工业)又分散在全区农村,遍及乡、村及居民点。这固然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容纳剩余劳动力。但企业规模过小,占地过多,设施分散,以致经济效益低,三废污染面广。改善这种过分集中,过分分散的状况,正是本区工业发展的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