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谷地生态环境特色是海拨高度已降低为 3 000~4 000米,地理位置偏南,已近热带地区,故气温高、雨量较多,有利于农业活动,即可种蔬菜、小麦、果树等作物,成为高原上人口集中的地区。语言上,他们属藏缅语系羌语支,为早期羌人迁入之故。拉萨发现磨制石器、陶器出土,表示农业很古老。雅鲁藏布江南岸定日县东南苏热山坡出土有石片、刮削器、尖状器旧石器时代遗存。林芝附近发现新石器人类化石已知属蒙古种,并有南亚蒙古种成分。双肩石铲亦见于曲贡,两侧带缺口网坠亦有发现,这与藏族著作《智者喜宴》中记载的“远古时西藏存在一个吃鱼的氏族部落相一致。农、牧、猎起源也在古代(大意)”。6世纪末,牧地与农地合一(据《拉达克王世系》),使吐蕃王朝能在本区建起来,文化发达,国力曾统一西藏高原全部,包括羌塘高原和四周的羌人部族(包括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吐谷浑等),疆域伸及新疆、甘肃,威胁汉京长安。形成“吐蕃文化”。汉人到清代仍称他们为“蕃子”,藏族为民国时改称的。今藏族人仍称阿里地区人为“兑巴”,后藏人为“藏巴”,前藏人为“卫巴”,川西藏民为“康巴”,等等,可见吐蕃文化影响之大。而藏文著作包括了历史、政治、医药、科技、文学、艺术,无所不有。但多由寺庙和贵族控制着。
封建的农业社会又是农奴制的基础。解放前,使社会分化为农奴和农奴主。农奴占全藏族人口90%以上,三大领主(官家、贵族、寺院)只占5%。农奴全年收入的70%交领主,差役、税务繁多,人身无自由。宋代印度大乘教派传入,被用为麻醉农奴的工具。元代实行政教合一,即成立达赖黄教政权,使农奴更多一层思想枷锁。建国后,西藏按17条和平解放协议(1951年5月23日),农奴才得解放,奴隶娃子才得自有土地、房屋和生产工具。1959年在农区进行“三反双减”运动,寺院则实行“三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