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热带海洋文化区域
本区域是指在我国广大的南海地区范围而言。通常说:“我国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其实是未计入南海及南海诸岛的陆地面积的。这个地区面积不少于300万平方公里。计由曾母暗沙至台湾岛南部相当于广州至北京的距离,由黄岩岛至三亚市也与上海至宜昌市相当。在这片巨大国土中,再可分出两个比较明显的文化区,即:西沙群岛文化区和南沙群岛文化区。计汉代已开辟航线,至晋代爪哇航线航期为50天。
热带海洋文化区域地理环境特色是海洋面积广大,陆地只限于少数岛屿和干出礁体。人类活动以航海为主要生活,生产活动主要为捕鱼和采集水生资源。但是开发的历史是长久的。在我国古代已有大批船民和渔民去开发南海诸岛。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最早经营开发和最早管理南海海区的。在春秋末年已有海上贸易,吴在广州建南武城,越王与魏通好,亦使公师隅来南海贸易,收集宝贷,作为复国资本。《广东通志》(明郭辈)卷22云:“时三晋推魏最强,越王与魏通好,于是使隅复往南海(今广州),求犀角、象齿以献之。隅久在岭外,乃得诸琛,……于是南武疆土,遂为越贡奉邑,称雄于交趾云”。《古本竹书纪年》云:“(隅)献乘舟始网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牙”(魏襄王7年,即公元前312年)。南越王文王墓亦出土非洲象牙5支,可见南海贸易先秦已存在。有关南海具体的记述亦见于汉代。东汉末康泰《扶南传》云:“涨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长其上也”。晋代已记采珊瑚宝树的方法,《吴录》(张勃撰):“交州涨海中有珊瑚,以铁网取之”。可见赵佗献珊瑚树,按《西京杂记》云:“(风火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枝条463支”。唐代更指出环礁地形,称为石床(指礁盆)、石塘(指环礁),见《初学记》(徐坚撰)。宋代更有考古证据①。“千里石塘,万里长沙”地形已有记述,并有海图的绘出。元代已知长沙由北而南可分三线。明代南海海区各岛礁航路已有全面记载,指导捕鱼、运输航行路线。明、清渔民《水路簿》已成为本文化区域的重要文献。与郑和海图同为我国海图珍品,比西方国家早上千年。清代已有科学探测,不只如明代在珊瑚岛上开垦定居,建立神庙,而且还在岛上开设水产工场,建立厂房开采鸟粪,有船只往返。日人入侵,即派海军驱逐。民国后,二战期间为日寇占领,1945年才派军舰接收,沿海渔民才能恢复生产,发挥本区生态环境的效益。
本文化区域最大的贡献是我国航海文化的孕育区,闽、粤船民的航海技术,即在本区开始。例如观测日月星辰高度使用的“指”和“角”,即由本区渔民创造。渔民望北极星的高度,即用右手手掌横向,手臂伸直,手指向左,拇指向下,手指平排,用拇指与海平面相接,小指(尾指)向上,和北极星或其他要测量星体相接,即可读出星体高度的指数。一指高度相当今天1.9°。因为臂长为60厘米,指粗为2厘米,用三角函数求出,即:
首先,这种测星高法,后代改用牵星板测量。但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帛书《五星占》中,已经使用。《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海上观星》等书,可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已使用上,不是像一些学者(如严敦杰、黄盛璋等)说是阿拉伯海员传入。
其次是海图,也是从本文化区孕育出来的。《诸蕃志》序即说:“暇日阅《诸蕃图》,有所谓石床、长沙之险,交洋、竺屿之限。问其志,则无有焉”。可见南宋时已有海图存在。即西沙、南沙群岛已在图中表明。按石塘、石床两名,早见于唐(见《初学记》),而盛唐航海远达非洲,故海图之事,容已有之,惜未见记载。郑和重测海图,所记远出南海范围,故当有旧图为据的。
其三为渔民《水路簿》,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师生收集到四种,比厦门大学、广东博物馆所收集的为详。这些民间手抄本,亦是丰富我国海洋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这是我国人民最早探测西沙、南沙群岛的证据。从我们收集到的王国昌《顺风得利水路簿》加以分析,已知明清时代西沙、南沙各岛礁均有详记,航线交织,密如蛛网,各岛往来都有航路可依,即为一例。并与四周邻近地方也可通航。
由于本区域面积广大,南沙群岛远处赤道地带,和地处热带的西沙群岛相距达550多公里。渔民早已分出东海和北海①。即指出这海域仍可分出两个文化区来。试论如下:
--------------------------------------------------------------------------------
① 1974年在甘泉岛西北向浅湖沙堤下20~55厘米深处发现唐宋渔民居住遗址,出土陶、瓷器100多件,铁锅等,及食物遣体螺、鲣鸟骨、砗磲等。
① 海南渔民东航到西沙,故称东海。转南下南沙,从北来,故称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