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理教育系统由地理课堂教育和地理课外教育两大子系统构成。
一、地理课堂教育
自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地理教育的基本形式。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得、地理能力的形成和地理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地理课堂教育来实现的。学生在课堂中所接受的地理教育往往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因此,必须重视对地理课堂教育的研究。
(一)中小学地理课堂教育
1、中小学各阶段地理课堂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就现行地理教育而言,小学地理课堂教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地理基本常识的教育,旨在使儿童初步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和认识人对自然的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一些常识,进而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育是在小学地理教育的基础上,以区域地理的教育为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初步的地理基本技能,进一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高中阶段的地理课堂教育则是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线索,按系统地理的形式进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了解应如何正确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具体说来,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中学地理课堂教育要完成如下的基本任务。
初中一年级:
(1)使学生掌握地球、地图知识及使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
(2)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及学习中国地理必须具备的地理基本技能;
(3)使学生掌握乡土地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并在现实观察、调查中了解掌握本地区的地理特征。
初中二年级:
使学生掌握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及学习世界地理必须具备的地理技能。
高中一年级:
(1)使学生掌握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特征与分布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以及学习自然地理必备的地理基本技能;
(2)使学生掌握有关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及学习人文地理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3)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环境及人地关系协调论的基本理论。
2、中小学地理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近期动向
当前,在国家教委的布署下,全国各地正在进行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整体改革。这里我们以上海市为例谈谈这一问题,从中可以窥见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近期动向。
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所作调查发现各方面人士对学校地理教育改革有如下倾向性意见:“课程应该开设,不必太细太专”;“小学也要开设地理课但不要考试”;更为强烈的一个意见是“教材应做到文字教材与视听教材结合,应大力发展视听教材”。在调查的基础上,各方面专家经过研究论证认为,中小学的学校地理教育可作出如下布署:为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属普及教育和公民基础教育的特性,地理教育要和其它各学科配合共同完成以打好德、智、体、美、劳的基础,提高“四个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为核心,注意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导向。他们以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个“板块”模式,设计了地理课堂教育的框架:在六、七、八三个年级分别按每周1、2、2课时设课,六年级开设“自然地理”课,七年级开设“世界地理”课,八年级开设“中国地理”课。选修课只在八、九年级开设,带有让学生初步适应的性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大致分占学生在校时间的2/3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