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 对待自然的态度
对待自然采取的态度,即由于人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自身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不同影响的认识状况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情感,从而对自然所采取的行为选择。例如对地球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好奇心,领悟到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自己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
对待自然的态度的培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能保持对地球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好奇与关心。
*初步领略地理空间有序性、地理过程的节律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等地理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产生热爱和保护地理环境的态度,养成与自然界相协调的生活态度。
*尊重人地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初步的因地制宜观点。
课程要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针对初中学生逻辑思维开始优于直观形象思维,但仍要借助具体活动经验的实际,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重直观形象性和趣味性,多使用实物、图片、地图、图表、模型等直观材料,文字叙述尽可能生动形象;针对高中学生对抽象性、理论性等更具智慧挑战性的内容感兴趣的实际,课程内容中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应占有较大比重。
领略地理空间有序性、地理过程的节律性等地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通过地理教育中有系统、有主题的学习,让学生在识别地理空间排列状态、空间结构、空间层次、过程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节律性变化、人文地理景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体会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的秩序、美妙与和谐,形成正面和积极的对待自然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通过引导进行地图观察、实地考察以及典型事例的分析,达到 “领略地理空间有序性、地理过程的节律性等地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的目的,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科学的态度。
学生因地制宜观点的形成,需要地理教育的不断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的基础,进行因地制宜观点教育的基础是要讲清区域差异。着眼于因地制宜观点教育的区域差异的教学要遵循这样一条基本线索选择和组织教学素材,安排教学进程:区域不同——资源 (种类、组合、数量、质量等)和条件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发展潜力和可能性互有差异,存在的问题也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理环境。同时,因地制宜正面例证和反面例证的结合运用也是进行因地制宜观点教育的基本策略。因地制宜的正面例证有助于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因地制宜和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的反面例证则可使学生理解不因地制宜的危害及后果,增强对因地制宜重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