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历史的贡献
在人类早期认识海洋的历史中,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前4世纪时,中国先民已能在所有邻海上航行。早在2千多年前,已发明指南针,且至少在1500年前就用于航海,从而使人们更能远离海岸涉足重洋。至汉朝,中国不仅陆路通西域,海路也通东亚日本、南亚印尼、斯里兰卡和印度,甚至远达罗马帝国。公元1405—1433年,郑和先后率船队七下“西洋”,渡南海至爪哇,越印度洋到马达加斯加,堪为人类航海史中的空前壮举。12世纪时中国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又促进了欧洲的远洋航行探险。
关于海洋知识,早在公元前11至前6世纪的“诗经”中,已记载“朝宗于海”,公元前2至前1世纪,《尔雅》中记有海洋动物和海藻。公元1世纪,王充已明确指出潮汐与月相的相关性。8世纪窦叔蒙的《海涛志》,进一步论述了潮汐的日、月、年变化周期,建立了现知世界上最早的潮汐推算图解表。11世纪燕肃在《海潮论》中分析了潮汐与日、月的关系,潮汐的月变化以及钱塘江涌潮的地理因素。在宋代,已开始养殖珍珠贝。《郑和航海图》中不仅绘有中外岛屿846个,而且分出11种地貌类型。1596年屠本峻撰成区域性海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蜿蜒于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的海塘,工程雄伟,堪与长城、大运河相比,而海洋科学知识,则是其根基和后盾。
1.3.2艰难的历程
当西方进入海洋科学形成阶段时,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苟延,特别是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海洋科学的发展。鸦片战争之后,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状态,海洋科学处境更为艰难,发展甚为缓慢。进入20世纪之后,才陆续成立中国地学会、中国科学社,开始宣传海洋科学知识,开展一些海洋研究。1922年海军部设立了海道测量局,开始进行海道测绘。1928年青岛观象台设立海洋科,1931年成立中华海产生物学会,1935年成立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同年6~10月,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组织了首次青岛至秦皇岛沿线调查。之后,由于日本侵华,战乱迭起,研究工作大都停顿,只有马廷英、唐世凤等在福建组织了一次海洋考察。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和台湾大学分别创立了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还建立了海洋学系。
1.3.3美好的前景
新中国建立后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64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技术队伍。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回顾历史,在“挑战者”号的环球调查80多年之后,中国于1958—1960年才进行了近海较大规模的综合调查,1976年第一次赴太平洋中部调查,则落后了整整100年。然而,此后两年,中国就参加了全球大气研究计划中的中太平洋西部调查。再后则有1984年首次派出南极考察队且以后每年派出;1985年2月建成南极长城站;1986年加入“南极条约组织”,次年成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的正式成员国之一;1989年建成南极中山站;1990年联合国决定在中国建立“世界海洋资料中心”;1991年2月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中国申请太平洋国际海底矿区15×104km2;1991年11月中国首次参加世界大洋环流实验调查;1992年11月—1993年3月参加“TOGA—COARE”的西太平洋强化观测;1992年完成了历时7年的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1994年10月在天津正式成立国际海洋学院中国业务中心;1995年又开始了中日副热带环流合作调查研究;1995年5月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科学考察队到达北极点;1996年11月,世界海洋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海洋宣言》。
依《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和毗连区法》等,属中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1/3。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海洋权益,是国人的神圣义务。《中国21世纪议程》对海洋领域给予高度重视,其后制订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则更全面地阐述了我国海洋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继“七五”、“八五”之后,在“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也列入了海洋高技术研究开发的项目。国家委以重任,人民寄以热望,发展海洋科学,繁荣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任重而道远,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