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海洋环境保护
12.8.1海洋环境损害与污染
中国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础较好,改革与开放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致使经济高速发展,工矿企业发达,交通运输繁忙,城镇人口剧增,兴起并形成了一大批“城市群”。依托且服务于城市群的蔬菜林果业,乡镇企业,水产养殖、加工业以及旅游观光业等等,纷纷应运而崛起。交通运输的需要,激发了各地开辟和扩建港口的热情,近海海底油气田的开发也加快了步伐。然而,在这百业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损害与污染海洋环境的新问题。事实上,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与损害,已呈现范围扩大、危害加重、影响深远等趋势,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一、海洋环境损害的类型
1.盲目拦海围垦沿海城镇人口膨胀,土地翻番增值,于是竞相拦海围垦“与海争地”。据估算,现已使中国原有的海岸线长度,减少了3000km以上。许多不合理的围垦,破坏了原有小海湾的水动力环境和生态环境,导致岸滩游移多变和生态平衡失调,例如海南岛对红树林的破坏,福建拦海对文昌鱼栖存环境的影响等等。
2.违规海洋工程未经科学论证而匆忙兴建的海洋工程,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环境损害,最常见的是造成新的航道淤积,海岸冲刷后退、破坏鱼虾贝藻栖息繁育场所等。
3.滥采沙石,乱伐防护林辽宁旅顺的砾石堤,由于过度开采,已经引起岸线不断后退。盖县过量开采滨海沙石,导致海浸加剧。海南岛东岸和南岸,滥采滨海钛铁,危及海滩和沙堤。至于大面积砍伐红树林,甚至下海捞珊瑚烧石灰等等,后果更不堪设想。
4.酷渔滥捕早在1920—1935年间,日本渔轮对渤、黄海的真鲷酷渔滥捕,导致资源破坏,至今未能恢复。近年来中国沿海渔船越来越多,马力就越来越大,网眼越来越小,捕捞时间越来越长,频率越来越高,总捕获量越来越多,捕获鱼龄却越来越小。已经造成重要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甚而破坏。如大黄鱼、小黄鱼、鳕鱼、真鲷、太平洋鲱鱼、带鱼、墨鱼等,单种鱼类的捕获量,比历史最高水平下降了四到九成。炸鱼、电鱼、毒鱼等破坏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5.不合理的养殖为追求增产,盲目扩大养殖面积,提高养殖密度,加大施肥强度,造成养殖环境失调,引发病害,甚至酿成“人为赤潮”。
二、海洋污染的类型
1.陆源性污染随着沿海城镇和工业的发展,中国沿海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逐年递增,年排放量已不下8×109t。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环渤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沿岸也与日俱增。除污水排海之外,城市垃圾、工矿业废渣等倾倒入海也是很大的污染源,城郊农业化肥、农药的残渣废液和塑料污染,亦不容忽视。由于上述诸因素的作用,在渤海的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和莱州湾,黄海的大连湾、胶州湾,东海的长江口、杭州湾以及浙南至闽东沿岸,已成为严重污染区。南海的珠江口、粤西和海南岛沿岸,污染也日见严重。
陆源污染中,主要为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主要指汞、镉、铅等重金属。中国的长江、珠江、鸭绿江等排汞入海的污染源有60多处。据测算,排入四个海区的汞,以东海的量最多,又以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的浓度为最高,其次是渤海的辽东湾。镉也主要是由江河携带入海的,如珠江、长江、滦河等60多处形成了排镉入海的污染源。镉的入海总量以南海最多,平均浓度又以南海北部某些海域居高。中国沿海铅的主要污染源多达80余处,入海途径亦主要靠河流携运。排入量以南海最多,珠江口的平均浓度最高,其次在粤西沿岸。此外,在浙江南部沿岸也曾出现过高浓度的铅污染。
中国沿海有机物污染源较多,可达150多处。主要入海形式也靠江河携运。衡量多种多样的有机物的污染程度,通常用化学需(耗)氧量(记作COD)作为指标。据测算,辽河口的COD最高。就海区平均而言,渤海居四个海区之首,其中又以莱州湾居三个海湾之冠。
2.海洋石油污染其主要途径来自: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生产,往来穿梭的船舶排放含油污水,大型油轮的事故泄油,新兴的拆船业也造成相应的石油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