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地下水
地下水的来源 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的水。大气降水降落到地表以后,其中一部分渗透到地下的土层里和岩石空隙里,形成地下水。
有些干旱的沙漠地区,也有地下水。这是因为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饱和水汽含量大,到了夜间气温下降,饱和水汽含量小,空气里多余的水汽在砂子之间的空隙里凝成小水滴。小水滴下渗,在有利的地质、地形条件下聚积,就成为地下水。这种由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结成的地下水,虽然很少,但是在沙漠地区却很宝贵。
岩浆在地壳中上升时,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分异出来的氢气和氧气,也可以直接结合成温度较高的热水。
含水层和隔水层 岩石和土中的空隙有大、有小。空隙大的岩石以及卵石、粗砂,透水性能最好;空隙不太大的岩石,透水性能次之;致密的岩石以及粘土,透水性能最差。透水性能很好的岩层和土层,地下水容易进入空隙,使空隙充满水并且容易从空隙渗出。这样的岩层和土层就是含水层。含水层是地下水运动和储存的地层。透水性能差的岩层和土层,由于空隙小,地下水很不容易从这一层渗透过去,所以就成为隔水层。
潜水 按照埋藏条件,地下水可以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大类。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叫潜水。潜水有一个自由水面,它的上面为非饱和带,同大气相接触。通常潜水水面因重力作用随地形的高低起伏而略有起伏,因此,潜水一般由地形高处向低处渗流。
潜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由当地大气降雨渗入的。降雨历时较长,降雨强度不太大,地形坡度比较平缓,在地面植物覆盖良好的情况下,对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最为有利。此外,地表水也可补给潜水。当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就向两岸潜水含水层渗透,成为潜水的补给来源。大河下游河床如果高于两岸地面,河水就补给其两岸一带的潜水。例如,黄河下游的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数米,两岸的潜水经常得到河水的补给。
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水平排泄,即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水位处向低水位处流动,最后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出露地表,成为地表水。另一种是垂直排泄,即潜水蒸发。潜水的水量决定于补给量与这两种消耗量的对比关系。潜水的补给量大于消耗量,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就上升;反之,潜水的补给量小于消耗量,则储水量减少,水位就下降。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地下水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在引用地表水灌溉的地区,如果没有科学管理,经常大水漫灌,又没有相应的排水设施,则潜水水位不断上升,在气候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造成土壤盐渍化,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在大规模开采潜水的地区,如果开采过量,往往引起潜水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潜水下降严重的地方,还会引起地面下沉,甚至造成地上建筑物塌陷。在沿海地带还可能引起海水入浸,使地下水水质变坏。那种认为地下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想法,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在局部地区,雨季时把地表水回灌到地下,而在缺水季节,抽用地下水,这样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益。有的地方(如上海)及时进行人工回灌,迅速填补潜水的漏斗区,就控制了地面沉降现象。
承压地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叫承压地下水,又叫自流水。承压地下水分布地区的地质构造,很多成盆地状,这种地区叫自流水盆地。在自流水盆地上,只要把上面的隔水层钻穿,地下水就在压力作用下,沿钻孔自流上涌,甚至喷出地表。
自流水盆地可分为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含水层出露于地表,地势又是较高的地区,是自流水的补给区。补给区的地下水实际上就是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含水层出露于地表,而且地势较低的地区,成为自流水的排泄区。排泄区的地下水也具有潜水特征,主要通过泉水的形式排泄。承压区的地下水承受一定的静水压力。如果承压区面积广、含水层厚度大,同时补给区的补给水源充足,承压地下水的涌出量就大而且稳定。
一般说来,承压地下水埋藏深,受气候的直接影响小,流量稳定,水质也比较好,不易受污染,是很好的供水水源。如果承压地下水补给区的自然条件遭到破坏,水源补给有了变化,那么承压区自流水的流量和水质都将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不是一时所能觉察到的,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得出来。因此,对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要很好地保护,使其免遭破坏和污染。
承压水的补给区往往很远,如果在承压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之后,补给非常困难,就会造成很大危害。
问题和练习
1.河流补给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2.河流径流量为什么会有季节变化?
3.世界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研究冰川融水有什么意义?
4.地下水是怎么来的?承压地下水和潜水有什么不同?
5.过量开采地下水有什么后果?
6.调查附近的河流径流或井水水位有什么季节性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