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化,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沉积学家协会会员,全国沉积学会理事。吉林省人,1932年生。1952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曾在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勘探专业学习和工作。1955年留学前苏联,就读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沉积学专业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1960年回国,先后从事沉积学、沉积建造学、层序地层和沉积矿床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成果卓著,多次获奖。近年来,以他为首的科研集体曾两次获得地矿部科技成果奖,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他还是IGCP—319项目的国家工作组组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英国皇家学会批准的国际合作项目的中方负责人。
沉积建造是指在一定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大于106年的时限条件下的有成因联系的岩石与岩相组合层序。确定沉积建造类型主要依据三个要素: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及能量平衡。也就是说,沉积建造是一个具有特殊的大地构造涵义的三维空间地质体和层序格架特征,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下均发育不同的沉积建造类型及沉积建造序列,而关于沉积建造的时空发育特征的研究就成为地质学的地质矿产研究的一项系统工程和分支学科——沉积建造学。
从50年代开始,孟祥化就已研究和引进了前苏联学派的地槽—地台建造学说,并结合中国地质特点,沉积发育特征,总结出中国沉积建造发育特点,提出以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能量平衡三重涵义的岩石岩相共生原则为基础的分析原理和研究方法,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沉积建造分类体系,并系统地鉴定了中国沉积建造的主要类型。
70年代以来,应用现代板块构造学理论,孟祥化又对古大陆的沉积建造类型和系列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见表1,表2),进一步在原沉积建造分类体系中提出板块构造观的克拉通盆地稳定型建造系列、被动大陆边 缘稳定型建造系列以及活动大陆边缘非稳定型建造系列。80年代建立和总结出一套系统建造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物质来源、共生速率、建造体态、建造格架序列的分析方法,这些理论上的突破在他所编制的中国震旦纪沉积建造图中已得到了验证(图1)。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地质学界的重视,他所鉴定和建立的沉积建造分类体系,如裂谷系的复陆屑建造、SS型蒸发盐建造、稳定克拉通盆地的单陆屑建造、活动边缘的杂陆屑建造等新术语和新概念,已在地学界研究成果、教学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出版著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引用。
孟祥化提出并建立的板块构造观的沉积建造分类体系(表1及表2),使沉积建造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沉积建造学对重塑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物质特征和地壳的变形与演化(见图2),即建立沉积演化史及构造演化史,寻找各种沉积矿产资源等方面均已充分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他运用其完整的沉积建造学理论和实用的分析方法,在磷块岩矿床、铝沉积矿床、锰矿床等矿产资源的研究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但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使沉积建造学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