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地貌考察
地貌是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之一,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野外考察,观察和研究各种地貌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探讨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利用方向,是青少年地学科技活动中常见的内容。
一、地貌野外考察的基本要求
地貌的类型多种多样,野外考察大多是按选定的路线和观察点逐段进行的。在观察点上的观察与分析,内容尽管会因地而异,但基本要求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1.地貌形态的描述与测量
在每一个观察点上,都应尽可能地站在较高的位置上,纵观全局,先要确认那些大的地貌单位,如山地,平原、盆地等,再辨认次一级的地貌单位,如山地中那些是山顶、山脊、山鞍、山谷、山麓等等。待对全局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后,即可从观察点所处的具体地貌开始,详细地进行观察和描述。
任何地貌都是由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三项要素组成的。地形面如夷平面、阶地面和山坡面,可以是平面、曲面或斜面;两个地形面相交便构成地形线,地形线可以是直线、曲线或斜线,如山脊线、山麓线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地形线相交便是地形点。所谓地貌形态的描述与测量,就是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这些点、线、面的形态进行描述和测量,例如对各种地貌形体轮廓、面积大小(长度和宽度)表面的起伏变化(坡形,坡度,坡长以及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等,都应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尽可能详实的测量。
2. 分析地貌的成因
地貌是内外营力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会在地貌的物质结构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因此,在地表露头较好地点,要对其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进行观测和分析,内容包括基岩的岩性(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地层或岩体的产状和时代,断裂和褶皱的类型和特点,特别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态和分布规律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对应关系,以便搞清楚岩性,构造等地质基础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同时要观察地表风化物特点,包括风化物厚度和成因类型,在有较好的第四纪沉积物的露头和剖面时,尤其不能放过。因为它们对于确定地貌,特别是堆积地貌的成因时,经常具有关键的作用。
要注意地貌和地壳运动,特别是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在新构造运动的上升区,地面松散沉积物的厚度较小,河谷急剧下切,两侧较陡,间歇性上升区,河谷两侧会形成多级阶地;而在新构造运动下降区,地面松散沉积物厚度加大,河床纵剖面变缓,有时会出现埋藏地形。
对于以外营力为主形成的堆积地貌,如倒石堆,冲积扇,河流阶地、三角洲等,则应在重点观察它们的形态特点与物质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其所处地理环境的分析。
3.研究地貌的实用价值
地貌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旅游开发等关系密切,组织青少年进行地貌考察,不仅要学习地貌知识,更要注重对地貌的实用价值及其对工农业建设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的研究。以便对地貌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趋利避害的对策建议,对滑坡、泥石流、河岸冲刷、沙丘移动等灾害性地貌,提出观测和监视的措施。
二、主要地貌类型的野外调查
对每一种地貌都可以作为考察的对象,而在青少年地学科技活动中,又多集中在山地、平原、河流、海岸、岩溶等一些地貌类型上,在实际活动中,实际上又只是局限于一定范围的局部地貌现象上。现仅就这些主要的地貌类型的野外考察提出应该注意的问题。
1.山地地貌的考察
山的组合称为山地,在人们的习惯上,丘陵也包括在山的范围之内。山地考察一般应横切河谷和分水岭进行,同时要沿河谷和山岭走向进行观察。调查时,应首先识别山顶、山坡、山麓、山脊、山谷等形态要素,进而分析每个山地要素的特点,如山顶有尖顶、圆顶、平顶的区别,山坡要观察坡形、坡长和坡度等。要结合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确定塑造山坡形态的历史过程和现代过程,特别是现代流水作用对山坡形态和坡面物质运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