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地学科技小论文的写作(3)

时间:2010-01-29  归属:中学地学科技活动

  (二)

  (4)风能是一种可以被利用的能源。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上得到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于石油和煤炭的日益枯竭,人们不得不寻找新能源。在寻找新能源时,风能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例如,美国计划从1985年至2000年把风力发电的总装机容量从100万千瓦提高到2000万千瓦,(见1984年4月19日《经济日报孟昭翰同志写的《风能利用大有可为》)。

  (5)目前,我国能源比较紧张,而且利用风能投资少、收效快,可用于发电、供暖、通讯、灌溉等。所以开发和利用风能是完全必要的。襄樊地区终年风力较大,风具有连续性,正适合利用风能。襄樊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对电能耗消会逐年巨增,如果大力发展利用风能,就会缓和电力紧张的局势。

  (6)这里还需强调的是:虽然襄樊处在年平均风速为3米/秒的地区,经过襄樊的风是“峡谷风”,从表四可知,襄樊全年平均风速为3.425米/秒,这与全国风能分布图上的3米/秒,是不矛盾的,可以结合上一节中的地形特点来解释。从表的“每日风速6.5米/秒以上的时间”栏可知冬季(1、2、11、12月)风较大,春季(3、4、5月)风最大,冬春季襄樊的风大、风速高、持续时间长,干旱少雨,农田急需灌溉,而且冬春两季正是丹江水电站枯水季节,这时风速居全年之首,正是风车灌溉大显身手的时候。用风车灌溉会使庄稼得到充足水份,节约电能支援春季抗旱。在冬春两季时,郊区的大风常使大树摇摆,尖声呼啸,我在上学迎风行走时,也常遇到风大难行的情况,这时的风足有9~10米/秒。这说明襄樊的风能完全可以利用。春季可在灌溉上起作用,平时可发电。风车上都配有蓄电池,不会因风停而停止供电。(参考了1984年4月19日《经济日报》的“答读者问”)。风车上装上尾舵就可以保证风车总是处在迎风的状态。上面提到的风车价格都在500~800元之间。?

  (7)襄樊地区终年风大的地方主要是市区的东西翼和樊城北部。这里地势平坦,田野广阔,所以开发利用风能应该在市郊风大的地区广泛布置发电风车和提水风车,以满足郊区农民用电和农田灌溉。这样既可以减少城市电网对郊区的供电,保证工业用电,又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8)根据襄樊风的特点,参照表1、2、3,襄樊市郊选用国产FWG—6型提水风车,FD1·4 FD1.5型发电风车较为合适。除了在村庄、田野建立风车,还可以在外汉水沿岸的荒滩上造“风车田”,即把若干架风车集中在一个地方而成为一个小型电厂。

  (9)如果这样在襄樊市郊布置1500架FWG-6型提水风车,500架FD1.4发电风车,1000架FD1.5发电风车,那么按表四计算出的每一天平均4.8小时,风速6.5米/秒以上,就可算出这些风车每年提供约相当于200万度电的能量。

  (10)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在风能利用方面已初见成效,从全世界对能源的利用开发的趋势看,随着各种风车的不断改进,襄樊风能的利用大有可为。

  这篇小论文可以说没有引言,一开始就进入第一大问题“襄樊地区风的形成”的论述,也就是文中的(一)。作者是怎样讲清楚这个问题的呢?一个地区风的形成首先要受大气坏流的影响,因此在(1)段中,作者先论述了影响我国气候的冬、夏季风。最后一句诺则点出各地区风的形成,还要受地形影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段是具体说明襄樊地区所处地形是怎样使冬、夏季风产生变化而形成该地区风的特点。(3)段襄樊地区风能资源丰富,既是对前面问题的深入,又是下一个问题的起点,使论文的写作紧紧扣住主题。

  文中(二)论述风能的利用。(4)段第一句话先亮出本文的观点,并举出美国的实例加以说明。(5)段从世界范围的论述转到中国的情况,又很快进入到正题:襄樊地区风能的利用,并步步深入,顺理成章。第(6)是具体论述襄樊地区风能利用的第一步:阐明意义和可能性。第(7)、(8)、(9)段讨论利用风能的具体方式,从地区他选择、风车的安置、风车类型的选用到计算发电量,作者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建议和数据。第⑩段以短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全文到此结束。

  《风能利用》一文是“本论”论述比较好的小论文。好的小论文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论点鲜明

  论点就是论文作者对于某个地学问题的见解和观点。没有鲜明论点的文章不能算小论文。论文的论点可以不止一个。例如:《风能利用》一文,作者关于风能利用的论点是“襄樊的风能完全可以利用”。(见该文第⑥段)。有不少地学小论文是论述自然现象成因的,如《热河泉的成因》、《黄土高原的成因》等,作者对这些成因的看法就是这篇小论文的论点。论点鲜明就是用准确、明确、简洁的语言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不要含糊其词,令读者抓不住根本。

  (2)论据要有说服力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在地学小论文中,往往采用数字、实例和所见现象作为论据。例如:在《风能利用》一文中,作者使用了“襄樊市按月平均风力风向表”(文中的表4)中的数据来说明襄樊地区的风能是完全可以利用的,特别是在冬、春两季。作者还写了自己对大风的亲身体验,作为一种补充证明。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样的写法可以理解,但必须是在有可靠的资料说明的前提下,而不能将这种体验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论据使用。再如:在题为《从中山温泉看地学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①的小论文中,要想论证“地学与旅游业的结合,成为当前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这一观点,只举作者家乡附近的中山温泉为例是不够的。所以作者又列举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瑞士阿尔卑斯山,我国湖南张家界等例子,论据就比较充足了。论据仅仅可靠、充足还不够,还必须是恰当的。为了论述地学与旅游业的结合,恰当的论据应该是这样的实例,既在地学研究上有明显意义(因为严格地说,任何旅游景观都具有某种地学意义),又已成为旅游胜地,否则难以说明问题。

  总之,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应该是可靠的、充足的和恰当的。

  (3) 推理正确,逻辑性强

  有了论点、论据还必须有正确的逻辑推理过程,使读者能够抓住作者的思路,顺理成章地得出和作者同样的结论。《风能利用》一文的思路就很清楚:我国季风的形成和特点→襄樊地区风的形成与特点→襄樊风能资源丰富→襄樊风能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襄樊风能利用的具体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从理论阐述到实际设计,环环相扣清楚地回答了“襄樊的风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如何利用襄樊的风能这样两个潜在的问题。

  (4)使用科学语言

  科学的语言不等于枯涩的术语和艰深的公式,它只是要求语言要尽可能做到简明、客观、准确,能用最简洁的文字就把问题交待清楚。使用科学的语言同样能写得很生动,但又不同于散文、游记等的写作手法,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样充满浪漫夸张的语言,在地学小论文中除非特定的条件,一般是不使用的。

  结论是作者对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又是对绪论中提出的问题做出的答案和整篇论文的归结,一般应在本论部分对问题进行论证以后辟专节加以论述,也可以借文章的结尾用建议、展望一类的话加以点明,就像“风能利用”的结尾那样。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科技地学写作小论文
  • 上一篇:地学科普创作
  • 下一篇:地学考察报告的编写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