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圈层耦合-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2)

时间:2010-10-03  归属:地球科学导论

     

    3.2 壳、幔、核之间的圈层耦合

     

    上一小节中提到的地球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地球圈层间在物质和运动方面的耦合过程,即圈层耦合。就长期尺度的全球变化而言,壳-幔之间的物质交换和动力反馈是一种重要的内因,并且也集中体现了圈层耦合的基本特征,可用图3-11a为代表的威尔逊板块构造模式(详见第五章1.4节)加以解释。

     

 

 

    在一个由此模型驱动的板块运动旋回中,岩石圈板块的运动是由分层发生的上地幔对流过程所驱动的。上、下地幔内部的热对流各自相对独立,除在两者的界面之间存在着能量交换外,在上、下地幔之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物质交换过程。热地幔柱产生于上下地幔的分界面上,形成洋底高原,推动岩石圈板块由大洋中脊处向岛弧-海沟处漂移。同时将一部分地幔物质带入到大陆和大洋板块中,从而也改变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但观察资料——尤其是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显示出,壳- 幔之间的物质和动力交换过程,在规模和程度上都要大于单一的地壳-上地幔耦合方式,但又小于全幔尺度的整体热对流所应该导致的结果。因此另一种更大尺度的“主流翻涌”模式(main overturn model)被提出来,用以解释观察资料与威尔逊模式之间的矛盾。如图3-11b所示,俯冲的地壳冷物质下沉并越过上、下地幔之间的界面(660km深度),压迫和推动产生于下地幔与外核界面(2900km深度)处的超级热幔柱(Superplume),后者向上到达上地幔上部的岩石圈底部,再推动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实现壳-幔-核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

     超级热幔柱的成因,近年认为是液态外核散发的热量通过传导过程穿透核-幔界面后,被地幔底部的D″层(硅酸盐及各种金属组成)吸收。当积累足够热量后,因过热而密度减小的下地幔巨型热流体上升,从核-幔边界附近往上穿过整个地幔而到达岩石圈底部或地表,形成跨越核-幔和幔-壳两大界面,行程近3000km的超级热幔柱。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内部物理性质圈层耦合
  • 上一篇:地球的磁场-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
  • 下一篇:地球的重力场-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