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Karst)又称岩溶。凡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作用叫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包括化学过程(溶蚀和沉淀)和机械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坍陷和堆积等)。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贵州和云南分布最为普遍,其面积有55×104km2。喀斯特作用主要取决于水的溶蚀能力和岩石的化学性质及透水性。
①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喀斯特作用主要是水与可溶性岩石之间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这种过程又为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等创造了条件。就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而言,当水中含有CO2时,溶解能力就大为提
离子起化学作用:
上述化学反应过程是可逆的,如果空气中CO2减少,或者水中游离CO2减少时,化合的CO2就要向相反方向转化,使水中碳酸含量减少,这时CaCO3就要发生沉淀作用。水中CO2的含量随空气中CO2的分压加大而增加,随水温增加而减小。但温度的升高可加速化学反应,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约提高一倍。
②岩性与构造条件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可溶性岩石可分为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硫酸盐类(石膏、硬石膏)和卤化物盐类(岩盐、钾盐)。卤化物盐类的溶解度最大,硫酸盐类次之,碳酸盐类最小。
地质构造对喀斯特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从大地构造来看,地台区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广,岩性变化小,单层厚度大,有利于喀斯特的发育。而地槽区的岩性很不稳定,多紧密褶皱,喀斯特发育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石灰岩地层中节理发育的地段以及区域性的大断裂带(特别是张性断裂),喀斯特比较发育。厚层或巨厚层的灰岩地层(质纯,多为中、粗粒晶体),喀斯特化程度也较高。
③喀斯特作用的水动力条件 喀斯特作用与水流的活动有密切关系。流动的水饱和度低,溶蚀能力强。在湿热气候区,雨量丰沛,地表水和地下水流量大,流动快,故喀斯特作用强烈。相反,在干旱和寒冷地区,水流的活动性差,喀斯特作用减弱。
在受大河深切的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的运动大致可分为四个带(图8—13)。
垂直流动带(充气带):地下水以垂直向下运动为主,喀斯特以向下发育为特征。
水平流动带(浅饱水带):地下水主要以水平方向向河床排泄为主,愈近主河谷,水平运动愈明显。该带常发育水平溶洞、通道和暗河。
过渡带(季节变动带):地下水面随季节而升降,因此在垂直流动带和水平流动带之间,形成一个过渡带。地下水位上升时,这里表现为水平流动;地下水位降低时,则为垂直流动。
深部流动带(深饱水带):地下水流向受地质构造的控制,以承压水流向远方排泄区。这带地下水的补给范围要比其上的各带大得多,不同来源的地下水,其中化合的CO2平衡值各不相同,混合后可引起碳酸的不饱和,因此具有一定溶蚀能力,而形成深部喀斯特。
(2)喀斯特地貌(图8—14)
①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表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裂隙进行不断的溶蚀和侵蚀,使岩石表面形成沟槽状溶沟和沟间突起部分的石芽。在热带厚层的纯石灰岩地区可发育成形体高大的石芽,称为石林,云南路南的石林发育最为典型。喀斯特漏斗是一种碟形或倒锥形洼地,宽数十米,深数米至十余米,底部有垂直裂隙或落水洞与地下河相通。漏斗由流水沿裂隙溶蚀而成。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主要通道。其宽度比深度小得多,很少超过十米,是流水沿裂隙溶蚀、侵蚀而成。落水洞进一步发展,形成深达数十米至数百米的井状管道,称为竖井。落水洞多分布在较陡的谷坡、山坡两侧和谷地、洼地底部。溶蚀洼地主要是溶蚀作用形成的小型封闭洼地。面积约数平方公里,一般认为它是喀斯特漏斗溶蚀扩大或相邻的漏斗合并而成。喀斯特盆地是大型的喀斯特洼地,又名坡立谷。其面积约十余至上百平方公里,边缘较陡并有峰林分布,底部平坦,地表覆盖溶蚀残留的红土,有少数孤峰残丘,并有泉水和暗河出没。喀斯特盆地多分布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在有利的构造条件下,如向斜、断陷及可溶性和非可溶性岩层接触地带,经流水长期溶蚀、侵蚀而成。我国云南的砚山、罗平,贵州的安顺等都是较大的喀斯特盆地。喀斯特平原是由喀斯特盆地不断扩大而成,地表覆盖一层红土和散立的孤峰残丘,以广西的黎塘、贵县等地最为典型。峰丛是成簇相连或同一基座而峰顶分散的石灰岩山峰。峰丛内部的洼地、漏斗和落水洞很发育,在地貌上成为峰丛—洼地组合类型。这类地貌以广西红水河上游最典型。峰林是成群或分散的石灰岩山峰,通常是峰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峰林受构造的影响而形态多变。在水平或微倾斜岩层发育的峰林,多呈圆柱形或锥形;倾角较大的岩层发育的峰林,常成单斜式。孤峰是孤立分散的石灰岩山峰,是峰林进一步发育的结果。在喀斯特山区,通常峰丛位于山地的中心部分,峰林位于山地或盆地的边缘,而孤峰、残丘则分散在喀斯特盆地底部或喀斯特平原上。
②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又称喀斯特洞穴。地下水沿岩石裂隙、落水洞向下流动,同时进行喀斯特作用,扩大空间,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管道和洞穴。起初它们多数是孤立的,随着喀斯特作用的不断进行,它们逐渐沟通,小溶洞合并为大溶洞,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以后如果地壳上升,则河流下切,地下水位下降,使洞穴脱离地下水面而成为干溶洞。洞内堆积有化学沉积和其他堆积物。例如,地下水从干溶洞顶的裂隙渗出,遇到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水分蒸发时,使水中CaCO3沉淀而形成自洞顶向下增长的钟乳石。水滴从钟乳石上滴到洞底,CaCO3沉淀而形成自下而上增长的石笋。钟乳石和石笋相接则形成石柱,等等。此外,还有地下河和地下湖的沉积、生物堆积、崩塌堆积等。由于这些堆积物的填充或洞顶的崩塌,溶洞的面貌和性质也会发生改变。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下湖称暗湖,它与地下河相通,起着储存和调节地下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