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冷冻、台风和风暴潮等,其中以干旱、洪涝和台风最为人们熟知,也是危害强烈,发生频繁的气象灾害类型。
2.1 干旱与沙漠化
干旱是指特定地域长期无雨或少雨,气温高,湿度小,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使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造成减产或绝收的自然现象。干旱不仅使农业和林业生产受害,也给航运,发电,工业和生活用水带来威胁,还有可能诱发火灾、虫灾、疾病和沙漠化等一系列次生灾害过程。由于干旱的发生频率比一般灾害要频繁得多,故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程度在所有自然灾害中也是名列前矛的。
干旱是一种时间上渐进式、效果上累加式的灾害,其危害程度随着过程的延长时间而增长;干旱又是一种空间上广延型的灾害,其影响的地域范围远比其他多数灾害来得要广。如我国明朝崇祯年间的一次大旱,从1627~1640年共持续了14年,使当时华北和西北地区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仅甘肃一省就饿死人口120万。
按照降雨量与蒸发量之比的不同,全球可以划分为干旱程度不同的四大类气候带:极端干旱带(降水/蒸发小于0.03),干旱带(降水/蒸发在0.03~0.20之间),半干旱带(降水/蒸发在0.20~0.50之间),半湿润带(降水/蒸发在0.50~0.75之间)。第六章图6~9中介绍了热带环流系统在中纬地区呈下降流形式,高空中较干燥的冷空气下沉,形成干燥空气区域,抑制了降水过程的发生,从而使地球的中纬地区成为地表最为干旱的地带。
长期干旱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沙漠化。沙漠化的过程是一个使生物生产能力严重下降,生态系统贫瘠化,从而引起植物生殖量、土地载畜量、作物产量和人类健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的过程,其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土地的退化和沙漠的扩大。严格地说,多数沙漠化现象都应该看作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沙漠化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区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带。受大气环流的影响,这些地区不仅降水很少,而且很不均匀,使土壤系统难以进行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在这些地区由于人口的压力迅速增大,过度的放牧、耕作和砍伐,加剧了植被与土壤系统的破坏程度。因而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和不稳定,沙漠化的危险程度正在不断增加(表13-4)。
近年来,沙漠化的趋势不仅没有明显的缓和迹象,反有愈演愈烈之势。沙漠化的严重危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些旨在遏制沙漠化发展的研究计划和工程规划开始会诸行动。其中主要的措施包括如下方面:①拟定更为合理的放牧、耕作和林业开发计划;②发展有助于限制沙漠入侵的土地利用方式;③实施阻止沙漠推进的生态工程;④资助有关的基础研究,对专业技术队伍进行科学训练和实践指导,以及提高民众的防护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