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的计量
1.时间的含义和计量单位
时间是一种客观存在。一切物质运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中进行的,因此,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时间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它不受制约的无限延伸着。但是,人们通常使用的时间则是有限的,对时间的度量也是人为的。
通常所说的时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时刻”,一是指“时段”(图4-19)。
时刻是运动状态的瞬时,它是无限时间中的某一具体瞬时点。无限的时间是由无数的瞬时点组成的。时刻可以表示事件发生的早与晚。例如,8点钟上课,9点钟下课。这里的两个时间都是指时刻,表示上课在先,下课在后,下课发生的时刻比上课发生的时刻晚。
时段是运动状态的不同瞬时点之间的间隔,它有始有终,是无限时间中的某一段长度。时段表示运动过程经历的时间长短,而不一定显示运动过程发生的早晚。例如,从甲地到乙地需要步行1小时。这里的1小时即是步行开始与结束两个时刻间的间隔,它不显示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时间与物质运动是相联系的,因而可以根据物质运动来计量时间。只有具备稳定周期性和复现性的物质运动,才能作为计量时间的依据。人们所使用的时间,就是以具有这些特性的物质运动周期为计量单位度量出来的。
最基本的时间计量单位是日,它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周期。地球绕地轴的自转运动,具有比较稳定的周期性和复现性。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天体周日视运动,使人们可以直接体会到这种运动周期。
年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计量单位,它是根据地球公转运动的周期确定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具有稳定的周期性和复现性。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也可以使人们直接感受到这种运动的周期。
月球和太阳在天球上的会合运动,也具有稳定的周期性和复现性。月相的周期性变化,直观地反映了日、月会合运动周期。月(朔望月)就是根据这种运动周期确定的时间计量单位。月和年这两个时间计量单位,一般都用完整的日数来表示。
以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周期为基础确定的上述计时单位,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中,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一直是人们共同遵循的活动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更精密的时间计量,于是产生了更小的时间计量单位——时、分、秒。它们都是对日这一时间计量单位进一步等分而得出的。如时是日的1/24,分是日的1/1440,秒是日的1/86400。时、分、秒的测定和表示,也是以具有稳定周期性和复现性的物质运动为依据的。利用摆的周期性运动,人们制做了用于测定和表示时间的机械钟表。后来,人们发现晶体每秒钟振荡几百万次,而且,这种振荡运动的周期非常稳定。本世纪30年代制成了石英钟,使时间计量达到每300年仅相差1秒的精确程度。随着现代物理学的飞速发展,人们从微观世界中发现了更加精确、稳定的运动周期。例如,当原子受到X射线辐射时,其轨道电子从一个位置跃迁到另一个位置所产生的电磁波,振动周期每秒钟可达几十亿次,而且周期极其精确、稳定。本世纪中叶以来,根据这种振动周期而制做的各种原子钟相继问世,使时间计量达到了更加精确的程度。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实际上都不是匀速的。从长期看来,地球自转速度有变慢的趋势,近2000年来,一日的长度大约每过100年即增加1.6毫秒。根据天体运行周期确定的计时系统,在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时代,可以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等活动对时间计量的需要。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则要求时间计量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精度。例如,宇航事业的发展,就要求时间计量必须高度的精确。这就促进了时间计量技术不断发展,精确度越来越高。
2.天体时角和时刻
天体的时角和赤经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都属于天球的赤道坐标系,都在天赤道上度量,而且使用的单位也相同(可以用角度单位,也可以用时间单位)。但是,二者的起算点不同,度量的方向也相反。天体时角是以观测地天顶所在时圈(即午圈)与天赤道的交点为起算点,沿天赤道向西度量的。
赤经不同的天体,在同一瞬间的时角也不相同。对于一定的观测点来说,每个天体在某一瞬时的时角都是固定值。但是,随着地球的自转,天体不断地作自东向西的周日视运动,天体的时角也就不断地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天体时角的变化,是同地球的自转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可以用它来表示不断变化着的时间。天文上以及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时刻,都是用天体的时角测定的。
3.恒星时和太阳时
天球上的每一颗恒星或特征点,都可以用来度量时间。但是,实际上,只有春分点和太阳,才被用于度量时间。
用春分点度量出来的时间,叫做恒星时。恒星时的时刻,是用春分点的时角来表示的。
春分点的周日运动周期,即春分点连续两次上(或下)中天的时间间隔,称为一个恒星日。一个恒星日等分为24恒星时,一恒星时等分为60恒星分,一恒星分又等分为60恒星秒。以春分点周日运动周期确立的计时单位系统,主要用于天文学方面,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时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天球的春分点位置上,没有一颗可供观测的恒星作标志,很难直接对春分点的时角进行观测。因此,春分点的时角,一般是通过对其它恒星时角的观测而推算出来的。
如图4-20所示,M表示任意恒星,α为它的赤经。当M的时角为t时,那么,春分点的时角(tr)则为:
tr=α+t
对于任意一颗恒星来说,赤经α都是一个已知的固定值(可从天文年历)中查得)。
这样,只要观测到M的时角t,即可计算出当时春分点的时角tr,这也就是我们要求的恒星时。
赤经是从春分点开始度量的,时角是从午圈开始度量的。当被观测的恒星M位于上中天时,它的时角t值为零,这时M的赤经值也就是春分点的时角值。即:
tr=α
由此可知,恒星时与午圈的赤经存在着等值关系。在观测点上中天位置的任意一颗恒星的赤经,也就是该地点当时的恒星时。这样,测定恒星时,实际上也就是对午圈上的恒星进行赤经观测了。
天文台对恒星时的测定,是通过“中星仪”观测恒星来进行的。“中星仪”的望远镜只能沿着子午线方向移动。当望远镜中的南北系对准某一恒星(即该恒星位于当地上中天)时,查找出该恒星的赤经值,也就得到了当时当地的恒星时。
用太阳度量出来的时间,称为太阳时。太阳时是通过太阳时角测定的,但它不像恒星时那样直接用所测得的太阳时角表示,而是用太阳圆面中心的时角加12小时来表示。这就是说,太阳日的起算点不是它在上中天的时刻,而是太阳在下中天的时刻。因此,太阳时的时刻总比当时的太阳时角多12个小时。例如,某地的太阳时为15时30分,此时太阳圆面中心的时角实际是3时30分。
人类的活动主要是在白天。一个完整的白昼在同一个日期内,用起来比较方便。然而,太阳的时角是从视太阳圆面中心在上中天时开始度量的,如果直接用太阳时角表示太阳时,就会把一个完整的白昼分割在两天,造成同一个白天中午前和中午后的日期不一样。用这样的方法表示太阳时,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不相适应,会造成许多麻烦。用太阳时角加12小时表示太阳时,把太阳圆面中心下中天的时刻规定为太阳日的起点,就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从而使一个完整的白天属于同一个日期。
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天体,它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周期,直接决定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利用太阳时,便于人们有节奏的安排作息活动。所以,太阳日和太阳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4.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
在天文学中,用于度量时间的太阳有两个,一个是真太阳,一个是平太阳(即平均赤道太阳)。真太阳是众目所见的客观上真实存在的太阳。平太阳是实际上不存在的假设的太阳,因而是不可见的。
真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作周年视运动,其周期为回归年。同时它还不停地作周日视运动,周期为真太阳日,或称为视太阳日,其时间长度等于真太阳视圆面中心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形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真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和周日视运动速度不均匀。因而真太阳日也就不等长。
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在近地点附近和远地点附近的速度有明显差异。它在近地点的自转周期最长,真太阳日也最长;在远日点时,地球自转周期最短,真太阳日也最短。
真太阳的周年运动是在黄道上进行的,而确定真太阳日的时间度量却是在天赤道上进行的。由于地轴对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天赤道和黄道之间有23°26′的交角。因此,即便是真太阳沿黄道运行的速度是均匀的,反映到天赤道上的时角变化,也是不均匀的。
时间系统的确立,需要以具有匀速、稳定周期的物质运动作依据。太阳的周日视运动虽然是不均匀的,但是,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来说,它却是最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为了既保证时间系统的尺可能精确,又使时间的计量符合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天文学家假设了一个平太阳,以消除真太阳周日视运动的不均匀性缺欠。依据平太阳的运动周期,确立了比较实用而又便于计量的时间系统。
平太阳是一个假设的点,它在天球上沿天赤道作均匀的周年视运动,其周期为回归年。平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角速度,等于真太阳在黄道上周年视运动的平均角速度。平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周期,即它连续两次经过上(或下)中天时的时间间隔,称为平太阳日,简称平日。平太阳日的起算点,与真太阳日的起算点相同,都是以下中天时刻为0时起算的。
5.视太阳时和平太阳时
以真太阳和平太阳为参照点来度量时间,分别得到了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根据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来确定次一级的计时单位,于是就产生了两种太阳时:视太阳时和平太阳时。
根据真太阳日确定的太阳时,称为视太阳时,也叫真太阳时,简称视时或真时。1视时为真太阳日的1/24,等于60真太阳分,1真太阳分为60真太阳秒。真太阳时间系统是以真太阳为参照点,根据真太阳的时角变化而确立的。作为参照点的真太阳是客观存在的、直实可见的。因此,视太阳时可以通过直接观测得出。但是,由于真太阳日是不等长的,真太阳时也就不等长。因此,以真太阳为参照确立的时间系统,是不甚精确的时间系统。
根据平太阳日确定的太阳时,称为平太阳时,简称平时。1平时为平太阳日的1/24,等于60平太阳分,1平太阳分为60平太阳秒。平太阳时间系统是以假设的平太阳为参照,根据均匀变化着的平太阳时角来度量的,因而不可能用直接观测的方法获得,它是根据恒星时或真太阳时推算出来的。平太阳时均匀、等长,是均匀流逝的比较精确的时间系统,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使用的各种钟表所表示的时间,就是平太阳时。
两种太阳时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确立都充分考虑了太阳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在计时方法上,充分考虑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实际应用的方便,都以参照点在下中天的时刻为日的起算点,即真太阳时等于真太阳时角加12小时,平太阳时则等于平太阳时角加12小时。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真太阳时曾长期为人们所利用。早期的天文年历所使用之格林威治时间,也是真太阳时。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时间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于是,格林威治时间于1834年改用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比较,平太阳时显然有不少优点,但后者并不能完全取代前者。在一些实际应用上,如测定地方经度等,仍需使用真太阳时。
平太阳时是均匀的,而真太阳时是不均匀的。在一个回归年中的大部分时刻,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的时刻是不一致的,二者之间经常存在一个差值,称为时差。用式子表示,即:
时差=视时-平时真太阳时的长度是不断变化的,时差也随之而不断变化:有时大,有时小,有时为正值,有时为负值。时差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周期性,可以用一条时差曲线,来表示它的变化规律。从图4-25中可以明显看出,一年之内时差变化有四次极值和四次零值。极值中有两次为正,两次为负,分别出现在2月12日、5月15日、7月27日、11月4日前后。零值则分别出现在4月16日、6月15日、9月2日、12月25日前后。时差为零时,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相等。可见,一年之中,除了上述四个零值外,其余任何时刻的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都是不相等的。
时差是根据理论计算得出的,它只与观测日期相关,而与所在之观测位置无关,因而世界各地的时差值是一致的。在天文历书中载有每天的时差值,可供平时和视时换算时查阅。这样,平太阳时虽然无法通过直接观测获得,却可以根据测得的真太阳时和天文年历中所载时差值推算出来。
太阳是个圆面,而不是一个光点,准确的真太阳时,也很难用直接观测的方法得到,事实上,准确的真太阳时是在对恒星时角观测的基础上,间接推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