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原上的大明宫本名永安宫,是贞观八年(634年)为太上皇李渊清暑而修建的,次年改名大明宫。高宗因患风痹病,恶太极宫“湫湿”,龙朔二年(662年)号曰蓬莱宫,大加修建,遂成为唐长安最辉煌壮丽的一座宫殿。大明宫仅大殿就有33座,楼台亭阁更是无计其数。经过考古发掘,证明它的南半部是一个东西向的长方形,北半部由于东墙向西移动,并斜向西北,形状略呈梯形。今实测大明宫周长7.6千米,面积达3.2平方千米。大明宫南面5个门,正中为丹凤门(遗址在今自强东路以北的二马路)。丹凤门街把原来翊善、永昌二坊分割为4坊,街道宽达176米,是长安城内最宽的街道。从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大明宫的平面布局也是左右对称,有明显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就是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和玄武门。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其遗址就在今含元殿村之南,今实测东西11间,进深4间,每间广5米。它耸立在龙首原顶上,殿下即龙首原的南坡,被布设为长达70余米的龙尾道。龙尾道是三条平行的斜坡台阶道,中间的一条宽25.5米(即御道),两侧的两条各宽4.5米,距中间道的间隔8米许。殿的东西两侧有对称的回廊和翔鸾、栖凤二阁,与大殿共同构成一组严格对称、布局协调、气势雄伟的庞大建筑物,站在龙尾道之下仰视含元殿,犹如天宫降临云端,十分壮观。宫的北部有太液池,池中心有蓬莱山。它的周围大殿环绕,耸峙入云,与清波涟漪的湖水交相辉映,相谐成趣。接待外宾和举行宫宴的麟德殿布设在太液池西隆起的高地上。麟德殿以麟德年号命名。它是前中后三殿相连,并以中殿为主殿。中殿与后殿之间有很厚的隔墙,并无间距,与前殿之间也仅有很窄的间距。中殿高出前后两殿,利用高空采光,雄伟明亮。整个殿的周围绕以回廊,惟东西两侧的回廊被后殿左右突出的两间耳室隔断。后殿的东西两侧有郁仪楼、结邻楼,中殿左右有对称的东亭和西亭,整个建筑庄严大方,别开生面,显示了唐代建筑艺术的新风格。麟德殿气魄之大,超过了今天北京故宫的太和殿。
春明门内的兴庆宫是唐玄宗一朝政治统治的中心,开元二年(714年)改旧宅为宫。它原是唐玄宗为临淄郡王时住宿的地方,位于隆庆坊。唐玄宗名李隆基,遂改隆庆坊为兴庆坊,以避其讳。开元二年以坊名宫,称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726年)又把永嘉坊的一半并入宫内,扩大了兴庆宫的范围。经过多次大规模修建以后,一座新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拔地而起,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就把政治中心从大明宫移到了兴庆宫。根据探测,兴庆宫的范围比较小,它的东界在今伉家堡西106米处,西界在今经九路(兴庆公园西门外)东90米处,南到今纬十街(咸宁路)北84米处,北到长乐坊附近的东窑坊,东西宽1075米,南北长1250米,面积约1.4平方千米,接近于正方形。从探测资料证明,吕大防的《兴庆宫图》(残石存西安碑林,编号775)基本接近实际,仅与探测数字略有出入而已。吕图及其题记对兴庆宫作了比较准确的记述,从平面图可知,兴庆宫的正门也叫兴庆门,开向正西,位于西墙的北段。由此可见,兴庆宫的建筑并非采用对称布局,这可能同该宫为旧宅所改建,本无中轴线有关。兴庆宫的正殿就是兴庆殿,位于兴庆门里北侧,其南为大同殿,均居于兴庆宫的西北隅。宫的北半部偏东还有南熏殿、新射殿、金花落等。兴庆宫的主要大殿均在它的北半部,南半部中间为龙池(亦名兴庆池)。在龙池西南有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正南为龙堂,东南有长庆殿,东北有沉香亭。这些建筑物以龙池为中心,共同构成了兴庆宫的园林风景区,是唐玄宗游乐的场所。除吕图上的殿、亭、楼、堂外,见于记载的还有文泰殿、咸宁殿、义安殿、积庆殿、冷井殿、会宁殿、飞仙殿、同光殿、荣光殿和五龙坛等建筑物。可是与太极宫、大明宫相比较,殿庭还是比较少。兴庆宫的建筑物虽然较少,但多为高楼大厦,气势磅礴,“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记录。
唐长安城的风景区除城内的住宅园林小巧玲珑、景色别致外,还有位于城外规模宏大的园林区,这就是位于城北的禁苑、城东南的曲江池、城东的华清宫和城南的樊川,都景色壮丽,各有特点。禁苑“东距浐,北枕渭,西包汉长安城,南接都城,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二十三里,周一百二十里”。苑中楼阁相望,渠水清流,湖泊棋布,林木葱郁,景色宜人。曲江池水面达0.7平方千米,少陵原紧环四周,秦岭突兀耸起近在眼前,不似西湖而胜似西湖。华清宫以骊山、温泉为依托,“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尽有河山之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是一座人间天宫。樊川也就是今长安县杜曲与韦曲之间的带状盆地,为唐代达官贵人的别墅区。这里南望终南,挺拔秀丽,北倚少陵,雄伟壮阔,神禾原青翠起伏,潏河宛似银链,真是江山美如画。
唐长安城不仅规模宏大、布局整齐,而且风景区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即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再加以人工雕凿,使其巧夺天工。
(9)北宋开封城
北宋开封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城及其附近郊区所在地,分内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宫城。
外城是利用后周都城外城加以展筑,由原来的周长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展至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按正方形计算,面积27.37平方千米。南三门,北四门,西三门,东二门,共计12个城门。南墙正中为南薰门,与里城正南门朱雀门,宫城正南门宣德门构成全城的中轴线,称御街。御街宽约二百步,折合280米(一步为1.4米),两边为御廊,中心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行人皆在杈子之外。杈子里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尽植莲荷,近岸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这条御街设置的很宽,从宣德门到朱雀门里的州桥(汴河桥)之北的一段御街,实际上是宫廷前南北向的广场,扩大了宫城前的视野,以显示宫城的高大雄伟。而中央官署也多布设在这段御街的两侧。大相国寺就位于它的东侧,即州桥的东北方向。北宋外城亦名国城,城壕曰护龙河。
里城即今开封城的前身,明代包砌青砖以后才形成今天的开封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唐建中初,节度使少勉筑,皇朝曰阙城。”面积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门,东两各二门,共计10门,南面正中为朱雀门。里城仍保留原来城壕,并经广济河与外城城壕相通。宋徽宗时,在里城东北隅仿杭州凤凰山修筑人工山,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周回十余里,主要是用太湖奇形怪状之石堆积而成。因山在国之艮,故名,穷极巧妙,“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