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五月,搜狐登山队一批业余登山运动员在当地夏里巴人的帮助下,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全程直播。以此为例,可和学生一道分析自然条件对登山活动的影响。先问学生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戴上厚厚的羽绒服?学生想到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老师强调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可让学生算一算在6000米的大本营气温已比平原低多少度?(36℃)而到了8848米的珠峰顶部气温比平原低多少?(约53℃)又问为什么要戴护目镜、帽子和手套,穿冰爪鞋?学生讨论认为是为了防止冻伤、雪盲和冰面滑。进一步追问在登山过程中为什么运动员每走一步都要大口喘气,在7000米以上必须携带氧气瓶?学生会想到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登山中极度缺氧。教师补充在接近峰顶的时候一位运动员因氧气耗尽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要不是夏里巴人鼎力相助,差点无法登顶。……在师生互动讨论中,学生既学到登山的基本常识,还充分理解了地形、气候对登山运动的影响。
实例五.开展定向运动,提高野外识图能力。
在地形的基本知识讲解中,往往通过等高线图来讲解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它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即使学生理论上已掌握,但缺乏实践经验。老师可组织地理兴趣小组的成员通过开展定向越野运动,来提高学生的野外读图判断能力。这项运动是凭借对地图的识别与使用能力,依据组织者预先设计的图上路线,借助于指北针与地图保证运动方向,在野外徒步赛跑,依次逐一到达各个检查点,分别用各检查点点标上的密码夹在随身携带的检查卡片相应位置上作记号,以示到达该点。这项运动极富群众性、趣味性、知识性、竞争性和有军事意义的新型体育运动。它不仅是体力方面的竞争,而且也是智力和技巧方面的竞争,奔跑速度靠体力,奔跑方向及路线选择的正确与否要靠识图和用图能力,靠智力。对于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地理知识,培养野外自我生存能力,启发智力有独到的好处。
当然在地理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运动并非主体,所以联系体育运动的地理教学,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兴趣,而忽略课本主体知识的讲解。联系体育运动的地理教学目的是把学生引入课堂,激发求知欲,要恰好处,适可而止,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调控,始终把握地理教学的主导思想和主体知识,步步深入,切不可离题万里,舍本逐末。
以上是我在地理教育教学与体育结合的几点实例和体会,写下来愿与地理同仁们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