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项指标是
A. 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 B. 出生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
C. 死亡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 D.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答案】D
【解析】
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即人口的增长模式是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决定的。选D正确。
2.下列关于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容量是指目前地球上所有的人口总数
B. 人口容量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限扩大
C. 正确估计人口容量,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D.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一定大于发达国家
【答案】C
【解析】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是适宜居住的人口数。
3.有关目前世界城市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
A.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
C.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
D.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详解】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水平高,目前很多城市出现逆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减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目前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发达:起步早,处于后期趋缓阶段,城市化水平高70% 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起步晚,大多数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40%左右,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4.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A.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B. 城市人口数量
C. 城市地域规模 D. 城市经济增长速度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标志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而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读图“某大城市功能区分布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5. 从城市功能区分布的结构看,该城市属于(
A. 同心圆模式 B. 扇形模式
C. 多核心模式 D. 条、带状
6. 若在该城市建设一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建筑,应建在
A. a区 B. b区 C. c区 D. d区
【答案】5. B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
【5题详解】
图示功能区的分布特征:以中心商务区为中心,其他功能区围绕市中
心向外辐散;符合扇形模式特征。
【6题详解】
集零售、娱乐、饮食、办公于一体的高层建筑属于综合服务功能,应
位于中心商务区,选A项。
7.下图为某种粮食作物种植主要分布图。此种粮食作物区生产特点或现状是
A. 水利工程量大 B. 机械化水平高
C. 科技水平高 D. 粮食商品率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
【详解】该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应为水稻种植业,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以小农经营为主,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
水利工程量大。A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8.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环境污染
③住房困难
⑤水旱灾害频繁
⑦社会次序混乱
A. ②③④⑤⑥ B. ②④⑤⑥⑦ C. ①③④⑤⑧ D. ①②③④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重是人们破坏植被导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人口社会发展的结果。故D正确。
考点:考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9.兼有商品谷物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国家有(
A. 英国 B. 南非 C. 日本 D. 美国
【答案】D
【解析】
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区域类型,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故选D。
10.下列农业地域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大牧场放牧业——墨累-达令盆地 B. 混合农业——潘帕斯草原
C. 乳畜业——西欧 D. 商品谷物农业——东亚、东南亚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墨累达令盆地是世界著名的混合农业分布区;潘帕斯草原为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区;西欧乳畜业发达;东亚、东南亚为水稻种植业区,故选C项。
11.读某城市平面图,根据城市合理布局原理,各工业区的布局相对合理的是
A. ①微电子工业 ② 纺织工业 ③ 食品工业 ④化学工业
B. ①纺织工业
C. ①食品工业
D. ①食品工业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区位的合理布局。微电子工业生产基本无污染,且为技术指向型工业,故应布局于文教科技区附近;纺织厂生产基本无污染,可近市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化工厂生产有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故应布局于河流下游,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故③区位符合;食品厂生产基本无污染,可近市区,市场广阔。
12.下图所示各区最适宜居住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居住区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要避免工业区污染气体吹到居住区。根据风频玫瑰图,图A主导风向是北风和南风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并回答下列各题。
13. 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 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 从城市流向农村
C. 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D. 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14. 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A. 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B.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C. 大城市人口老化问题严重 D. 影响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指引
【答案】13. D
【解析】
考查人口迁移。
【13题详解】
根据左图信息看出,人口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14题详解】
由于经济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剩余劳动力不能就地转化,因此便大量涌入城市,出现了“民工潮”。
2004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现场实测结果表明:稻谷结实率达95%以上,每亩高产847公斤,并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这一结果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继续领跑世界。根据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15. 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最主要的是(
A. 地形平坦 B. 气候高温多雨 C. 土壤肥沃 D. 农业技术先进
16. 从材料的分析可知,我国推广超级高产杂交水稻的重要意义是(
A. 提高粮食总产量 B. 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C. 发展农业技术 D. 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答案】15. B
【解析】
试题分析:
【15题详解】
水稻喜湿、喜热,因此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中高温多雨的气候是主导因素。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稻谷结实率达95%以上,每亩高产847公斤”可以推测出我国推广超级高产杂交水稻的重要意义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劳动效率。
考点:农业区位因素
下图为世界人口增长转变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7. 在①②③④四点中,能代表工业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世界人口增长状况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 “十五”计划中要求我国人口控制在13.3亿,我国应采取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列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A. A B. B C. C D. D
【答案】17. B
【解析】
【分析】
人口增长模式有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过渡型和(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发达国家属于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数属于传统型、过渡型.读图,①为原始型、②为传统型、③为过渡型、④为现代型.
【17题详解】
工业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符合的是②.B正确。
【18题详解】
要控制中国人口总量,必须使中国人口处于低速增长阶段。我国应采取的人口增长模式是④,D正确。
【19题详解】
为了缓解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我国宜采取低增长模式,但D模式出现人口负增长,会导致劳动力不足、老龄化等问题,故选C模式。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获取图中信息即可.
20.二战后,下列地区为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的是(
A. 欧洲 B. 拉丁美洲 C. 西亚和北非 D. 北美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二战前的世界人口迁移,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由欧洲、非洲到美洲、大洋洲迁移;二战后的世界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迁移。
【详解】战后拉丁美洲经济水平较低,人口迁往经济较发达的北美等地区。欧洲则由人口迁出变为人口迁入。西亚和北非则由于石油的开采,成为人口迁入地区。北美则一直为人口迁入地区。B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21.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A. 美国、德国 B. 南非、埃及 C. 日本、澳大利亚 D. 加拿大、新西兰
【答案】D
【解析】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属于典型的移民国家,D正确;德国、南非、埃及、日本不属于移民国家。
22.下列人类活动中,对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有利的是(
A. 人类获取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的改进 B. 大面积地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
C. 开垦草原和草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D. 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大面积的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开垦草原和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表面上看是增加了人口容量,但他们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违背了持续性的原则,时间一长,势必会造成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考点:主要考查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人类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和方法改进有利于提升环境人口容量,其它三个选项违背了持续性的原则。
23.下列关于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大小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B.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C.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D. 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等级。
【详解】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A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24.目前,许多大城市生态失调的关键在于(
A. 人口过度膨胀 B. 绿化面积少 C. 交通拥挤 D. 环境污染严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问题。
【详解】绿化面积少,交通拥挤不堪,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都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过度膨胀,工业大量集中,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条件,使生态平衡失调。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25.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是(
①增加建筑密度,解决住房问题
②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③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
④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⑤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A. ②④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问题。
【详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是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对。增加建筑密度,解决住房问题,会加重城市环境问题,①错。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城市规模会更大,环境问题加重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区位选择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首选考虑的问题,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6. 影响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 气候 B. 地形 C. 土壤 D. 水源
27. 图中阴影所表示的农业区域属于(
A. 种植园农业 B. 商品谷物农业 C. 大牧场放牧农业 D. 混合农业
【答案】26. D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6题详解】
河西走廊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水源。D正确。
【27题详解】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地广人稀,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D正确。
【点睛】本题组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背景材料:蓝色农业是以海洋水生生物和浮游生物为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海洋农业。彩色农业是指未来的农业将随着基因工程等技术应用而呈现多彩的局面,如棉花纤维不再是白色,玉米籽粒不再只是黄色或白色等。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种植中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等合成化学制品的农业。白色农业亦即微生物农业,它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工程农业。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28. 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过量,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应大力推广(
A. 白色农业 B. 绿色农业 C. 彩色农业 D. 蓝色农业
29. 白色农业是在工厂化条件下生产的,原料虽丰富,但分布是有选择性的,其布局应(
A.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B. 接近光热充足、地势平坦的地区
C. 接近科技发达的地区 D. 接近土地贫瘠、缺粮严重的地区
【答案】28.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
【28题详解】
由题“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过量,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可知,绿色农业在农业种植中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等合成化学制品,故应大力推广绿色农业.B正确。
【29题详解】
白色农业亦即微生物农业,它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工程农业.所以是科技水平高的农业.其布局应接近科技发达的地区,C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30.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一般有(
①机械化水平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答案】A
【解析】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以大农场的模式,大规模生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以机械化生产为主。故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又自然条件较优越的地区。故A正确。
二、综合题(共40分)
31.下图是“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读图回答。
(1)图中A为_______区,图中B为_______区,图中C为_______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_______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3)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_______。影响地租高低的重要因素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
【详解】(1)A离市中心最近,租金最高,为商业区,最外围租金最低,成本低,适合布局工业区,中间为住宅区。(2)市功能分区的实质是各种经济活动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竞争,导致了同类经济活动聚集,而不同经济活动相分类的城市功能分区,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2)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城市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要看各种经济活动付租能力强弱和付租意愿强弱,地价最高的地区,往往被经济效益最高的经济活动拥有。交通便捷和距离市中心近的地方,消费人口多,租金高。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32.读下图,回答以下各题。
(1)上图中人口迁移,是_______ 历史上和
(2)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对人口迁移而言,属于拉力的是_______,属于推力的是_______,属于中间阻力的是_______。(填字母)
(3)对于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移缓解了当地_______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农业_______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_______有积极作用。
(4)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_______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的_______造成巨大的压力。
【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详解】(1)图示反映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故为历史时期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和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2)城市化的拉力作用即城市的有利因素。推力即城市的不利因素。中间阻力是到达城市的阻碍因素。(3)本题考查城市化的作用,农村人口迁出,故能缓解农村的人地关系,从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利于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4)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也可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既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33.读下图,回答问题。
(1)将下列农产品的名称,按图中字母所示的产地填入后面的空格内。
(2)图中人口密集,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是_______ (填字母),该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严重缺粮的地区是_______ (填字母),该地农业生产的特征是_______ 。
(3)图中属于自给农业类型的地区是__(填字母),牧牛业占重要地位的是_______地区。
(4)C、D、E三地区都可以大规模进行商品性生产的共同条件有_______和 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详解】(1)从图中的位置可知,A为东亚,为水稻种植业,农作物为水稻.B为非洲西部的赤道地区,热带种植园业农作物有油棕等.C地表示美国中部的商品谷物农业,农产品为小麦或玉米.D是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为牧牛业,农产品为牛肉.E地为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农产品为小麦.F地位于西欧由于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故终年温和多雨,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而利于牧草的生长.且当地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对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故西欧主要农产品为乳制品.
(2)图中人口密集,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是图示A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为世界人口稠密、人地矛盾较突出地区,该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严重缺粮的地方是非洲,生产结构单一。
(3)水稻种植业为自给农业,牧牛业占重要地位的是潘帕斯草原.
(4)C地表示美国中部的商品谷物农业;D处表示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E表示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其生产规模大,主要得益于地广人稀;土地租金比较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城市1960~2010年人口和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
材料二 下图为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水资源情况统计图。
(1)据材料一分析该城市50年间人口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2)材料一中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这种现象对该市郊区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二分析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答案】(1)非农业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建成区(城市用地)面积增大;耕地面积减小。
(2)城市化 影响:促进郊区农业结构调整,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小,蔬菜、花卉、养殖等产业的比重增加;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地紧张。
(3)问题:城市建筑面积扩大,雨水下渗量减小;地表径流量迅速增大,易形成城市内涝。措施: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解析】
(1)本题简单,直接读图即可。由图中的图例与纵轴可知人口变化包括非农业人口总数与城市人口比重两种情况;用地变化包括建成区面积和耕地面积两种情况。
(2)材料一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增大,
(3)读图可知,在城市中心区与郊区降水量接近相等的情况下,城市中心区地下径流量远小于少郊区,地表径流量远大于郊区,说明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路面高度硬化以及湿地破坏等原因造成排水不畅,雨水下渗量减小,形成城市洪涝。采取的措施:①增加下渗量少——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②地表径流大——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