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资源基本特征
特征 |
表现 |
举例 |
开发利用要求 |
分布的 不平衡性网] |
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
|
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 |
某些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区域分异规律 |
不同自然带内热量、水分差异及生物资源变化 |
||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
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在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多在沉积岩地区 |
||
资源间的 联系性 |
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
热带雨林地区,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荒漠地区,降水少,动植物资源贫乏,风力资源、太阳光热资源丰富 |
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 |
数量的 有限性 |
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
各种矿产资源 |
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
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
生物、土地、水、气候资源 |
||
利用的 发展性 |
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不断拓展 |
以资源利用为例:产业革命前,以木材、风力、畜力、水力为主;产业革命后,以煤炭利用为主;二战以来,石油、天然气逐渐成为主要能源。目前,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正推广利用 |
对于尚未完全弄清其用途和开发利用途径的不可再生资源,最好不要轻易开发利用,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通过创新技术,实现了高于46%的供电净效率,而全国平均能效大约是36% |
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如下图表所示:
三、主要能源的特点与分布及我国的能源问题
1.主要能源的特点与分布
能源 |
主要特点 |
分布 |
|
世界 |
中国 |
||
煤炭 |
非可再生能源;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和利用难度不大,发热量和燃烧效率不高,输送和使用不方便,灰渣、粉尘多,易污染环境 |
北半球的亚洲和欧洲,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南非 |
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分布较丰富 |
石油 |
非可再生能源;发热量高,开采、运输、使用方便、属于高质量的能源;会产生污染,储量远比煤炭少 |
主要分布在中东波斯湾沿岸、拉美的委内瑞拉和墨西哥、非洲的利比亚和埃及、俄罗斯、亚洲的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西欧的北海地区 |
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
水能 |
可再生能源;不污染环境,为清洁能源,但受地形和气候条件制约显著 |
中国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其次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等国 |
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长江三峡、珠江中上游)和西北(黄河上游)地区 |
太阳能 |
能量比较分散;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但有广阔的前景,属可再生能源 |
阴雨天比较少的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美国的西部沙漠、澳大利亚的西部沙漠 |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西藏南部一线以西、以北地区 |
核能 |
能量集中,巨大,地区适应性强;运转费用低,收益大;但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
铀矿资源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美国核发电量最多,法国核电比重最大 |
我国已建成的核电站有秦山、大亚湾岭澳一期岭澳二期、田湾、江门、秦山二期、秦山三期、三门、海阳等核电站;在建的有连云港、阳江等 |
2.我国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及问题
①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平衡;
②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使得我国污染物排放量大,控制难;
③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④单位产值耗能高;
⑤能源需求增长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石油供应紧张,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解决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率;
②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③加强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和调配工作;
④开发清洁煤技术,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
⑤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保证油气供应稳定可靠;
⑥加快能源储备体系建设。
考向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多采用水平井和岩层压裂技术(目前主要为水力压裂,将大量水夹杂着化学物质、泥沙,高压注入地下井,压裂岩石,收集天然气)开采。美国的页岩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东北部大规模开发页岩气的有利条件。
(2)根据页岩气的生产技术特点,判断甲乙两地页岩气生产的季节差异,并分析原因。
(3)对于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美国公众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请你表达其中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页岩气层厚度大,埋藏浅,开采成本低;河流湖泊多,水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好,天然气管网发达;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发达,市场广阔;专业化程度高,开发技术先进;市场经济发达,融资环境好。
(2)差异:甲地冬季产量大,乙地夏季产量大。
原因:开采页岩气需大量利用水资源。甲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影响,水资源丰富;乙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水资源丰富。
(3)赞同。理由:美国页岩气丰富,生产成本低;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可弥补能源不足;可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带动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发展。
反对。理由:页岩气为非可再生资源,大规模开发易致资源枯竭;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水资源,且易致地下水污染;产气衰减率较快,打井多,破坏植被及生态环境。
【解析】(1)从页岩气层储量、埋藏条件和开采成本、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及市场、技术和融资环境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
(2)结合开采页岩气需水量大的条件要求,结合甲乙两地气候条件分析差异。
(3)这是一开放性题目,在明确观点的前提下,只要观点明确且达到观点与论证统一的情况下即可视为正确答案。
(2018届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它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2017年5月,中国首次在南海海域的可燃冰试采成功。据此完成1—2题。
1.从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角度,可燃冰属于
A.水资源 B.气候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
2.我国陆地可燃冰分布区主要集中在
A.江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
(2018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摸底考试)世界上的风电场多建在陆地上,而英国却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下图是英国海上风力发电场的景观图。读图回答3—5题。
3.英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的原因不相符的是
A.海上风能平稳 B.降低投资成本
C.岛国海岸线漫长 D.减少土地利用压力
4.一般而言,海上风力大于陆地,原因是海上
A.气压低 B.气温高 C.摩擦力小 D.气压梯度力大
5.英国风电场所在海域,风力发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改变大气环流 B.改变大气降水 C.干扰海上航运 D.干扰GPS定位
(2018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实验班选拔考试)浅层地热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为恒温带至200米埋深)温度低于25℃蕴藏于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的低温热能。我国是世界上浅层地热能最丰富的国家,但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开发利用。读下图,据此完成6—8题。
6.上图地区内单位面积浅层地热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A.朱各庄 B.盛唐 C.绿港 D.县城
7.推测目前该地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未能大规模开采的主要原因是
A.埋藏深开采难 B.基础设施薄弱
C.资源再生较慢 D.市场需求不足
8.目前,该地区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B.供给优质水源
C.发展农业灌溉 D.降低能源消耗
﹝2018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八模文科综合地理试题模拟测试卷(一)﹞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非常规天然气,俗称“瓦斯”。我国埋深2000米的浅层煤层气资源量为36.81万亿立方米,位列世界前三。2016年全国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576.12亿立方米,利用率仅42%。据此回答9—11题。
9.图中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相比
A.其燃烧值更高 B.开采难度更大
C.储存于向斜部位 D.不可用常规管道运输
10.大规模开采、提高煤层气利用率将带来的影响是
A.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 B.导致地面沉降
C.使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 D.减轻大气温室效应强度
11.煤层气作为我国“十三五”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这将会
A.使能源消费重心向西北转移 B.增加我国能源储备与安全
C.使能源生产重心向东南转移 D.减少我国天然气进口量
(2018届河南省高三4月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摩洛哥(左图)位于非洲北部,其能源的97%依赖石油进口,目前中部城市瓦尔扎扎特正在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塔式太阳能聚热电站项目。塔式太阳能聚热电站(右图)用热能收集塔储存太阳能,并通过塔内熔盐加热水体带动发电机工作。在太阳落山后,收集塔储存的热能可继续提供三个小时的电力。据此完成12—14题。
12.瓦尔扎扎特建设塔式太阳能聚热电站的优势是
A.降水少,光照充足 B.科技发达,电力需求巨大
C.气候湿热,水资源丰富 D.资金充足,基础设施完善
13.太阳能聚热电站热能收集塔的作用是
A.提高发电效率 B.减小占地面积 C.稳定电力供应 D.缩减建设成本
14.太阳能聚热电站的建设将使该国
A.大气污染加重 B.石油进口量增加 C.水资源需求量减少 D.碳排放量降低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托帕石太阳能牧场是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发电站占地25平方公里,共有900万块太阳能发电板,该电站每年可以减少37.7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减少7.3万辆汽车上路。加利福尼亚州计划于2020年使新能源发电比例达总发电量的33%。
(1)试说出加利福尼亚新能源的优势条件及其生产类型。
(2)托帕石太阳能牧场发电量夏季多于冬季,试分析原因。
(3)分析托帕石太阳能牧场选址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4)简析太阳能发电较之火力发电的环保优势。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资源量不足 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 D.市场需求不足
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 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考点冲关
【答案】1.C
【解析】1、由材料可知,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它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属于矿产资源,故选C。
【答案】3.B
【解析】3、风能属于清洁能源,英国位于盛行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海水风电建设要克服海水的侵蚀等,风力发电建设投入成本高,B不符合,英国为岛国,海岸线漫长,海洋空间广阔,可以减少陆上土地资源的压力。故选B。
4.海洋下垫面单一,而陆地的下垫面高低起伏,加之植被类型分布等因素,导致陆地的摩擦力大,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等的情况下,海洋摩擦力小,所以风力大。故选C。
5.风力发电场建设对于大气环流形式及降水和卫星定位没有影响;由于风力电场的建设,会对海上航运产生影响。故选C。
【答案】6.C
【解析】6.读图可知,根据地温梯度的概念,图示区域内,地温梯度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点,绿港在四个聚落中地温梯度最高且等值线密集,浅层地热能资源最丰富,其次是县城地温梯度也较高,而盛唐和朱各庄所在地的地温梯度较小,浅层地热能密集度低于绿港。故选C。
7.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埋藏比较浅,资源储藏集中,再生速度快,开采技术和投资成本都较低;该地位于北京附近的县乡地区,地热资源利用率低,市场需求量小。故选D。
8.华北平原是我国大气污染和雾霾天气最为严重的地区,夏季高温,冬季寒冷,该地区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既可以满足城乡地区冬季燃煤供热取暖,还可满足城乡居民夏季室内制冷降温,因此,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不但可以满足供暖降温需求,同时可以直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利于保护大气环境。故选D。
【答案】9.B
【解析】9.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埋藏深,会加大开采的难度;图中无断裂构造,煤层气集聚在背斜部位,可用常规管道运输。故选B。
10.大规模开采、提高煤层气利用率,同样不会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改变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相比较石油的使用来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要少可减轻大气温室效应强度。故选D。学科!网
11.煤层气大规模开采使用不会改变地表形态,不会导致地面沉降,不会导致地下水污染,煤层气作为我国“十三五”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这将会增加我国能源储备与安全。故选B。
【答案】12.A
【解析】12.利用太阳能,需要在太阳能丰富地区。瓦尔扎扎特建设塔式太阳能聚热电站的优势是降水少,光照充足,A对;摩洛哥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B错;气候干燥,水资源较少,C错;发展中国家,资金缺乏,基础设施条件差,D错。故选A。
13.能源的97%依赖石油进口,太阳落山后,收集塔储存的热能可继续提供三个小时的电力。说明太阳能聚热电站热能收集塔的作用是稳定电力供应,C对。不能提高发电效率,A错;增加了占地面积,B错;增加了建设成本,D错。故选C。
14.太阳能聚热电站的建设,清洁能源增加,将使该国碳排放量降低,D对。太阳能发电,不会造成大气污染,A错;石油进口量减少,B错;需要加热水体带动发电机工作,所以水资源需求量增加,C错。故选D。
15.【答案】(1)海域面积广,发展潮汐发电;沿海地区风力大,推广风力发电;地处板块交界处,地热能丰富,可以发展地热发电;南部地区气候干燥,太阳能丰富,可以发展太阳能发电。
(2)冬季,受西风控制,降水多,且白昼时间短,光照不足。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且白昼时间长,因而太阳能丰富,发电量大。
(3)山区,搬迁人口少;土地价格便宜;靠近交通线,便于太阳能电站的建设;靠近美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消费市场广阔。
(4)太阳能发电不消耗水资源,噪音污染小;无大气污染;无固体废弃物污染。
【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加利福尼亚位于沿海地区,而且海域面积广阔,因此潮汐能丰富;沿海地区,摩擦力小,风力大,因此风能资源丰富;因此风能资源;该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加利福尼亚南部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光照丰富,太阳能丰富。
(2)托帕石位于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晴天多,而且,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北半球白昼时间长,因而太阳能丰富,发电量大。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降水多,而且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白昼时间短,光照不足,所以太阳能较夏季缺乏。
(3)主要从土地、交通、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可知,托帕石位于山区,搬迁人口少;经济较为落后,土地价格便宜;临近交通线.便于太阳能电站的建设;临近美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消费市场广阔。
(4)太阳能属于新能源,发电过程是完全的无污染的自然能发电,不消耗水资源,噪音污染小;无大气污染;无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优势。
直通高考
【答案】1.B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年平均气温≤﹣4℃日数越多,海冰厚度越大,图中甲、乙两海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都在20到40之间,但乙海域位于近海,受海洋的影响小,受陆地的影响大(,且附近可能有河流注入,海水盐度小);甲海域距离陆地远,受海洋影响大,所以乙海域海冰厚度最大。
2.单位面积海冰资源越丰富,说明海冰厚度越大,结冰时间越长。葫芦岛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大于60,因此,是四城市附近海域中海冰资源最丰富的。
3.我国北方地区淡水资源短缺,淡水市场需求量大;开发海冰对环境基本上没有破坏;目前没有大规模开发海冰资源,主要是因为技术有限,开采利用成本太高。
4.【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解析】
第(1)题,直接调取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资源储量、特点(可否再生)、可发后的影响(是否带来污染、是否移民占地)等方面选取具有针对性的要点,对比分析即可。
第(2)题,影响工业区位的自然条件主要是资源、土地、地形等方面,但是,对于风电场来说,风力资源是主导因素,图中的经纬度信息提示学生应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的角度说明风力资源的丰富度,其次,设问中的“大型”两字,以及图例中的沙漠和戈壁,提示学生应从地形和用地成本的角度分析其有利的方面。
(3)工业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区位两个方面,自然条件应说明气候、地貌的恶劣性对于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社会经济区位则需要从交通、市场需求和市场距离等角度展开分析。
(4)建调节电站,说明该地风能发电不稳定,从建设调节电站的积极意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