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 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 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 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 ①②
3.甲、乙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 ①②③
C. ①③④
【来源】2016湘教高中地理创优必修3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过关检测卷(带解析)
【答案】
1.C
2.A
3.C
【解析】本题考查海南岛与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
1.根据图中陆地轮廓及其图中注记可知,甲位于塔里木盆地,乙位于海南岛;甲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水源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融化量大形成汛期,水系呈向心状,河流以内流河为主;乙处于热带季风气候,水源以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季,由于地形中间高四周低,所以水系呈放射状,河流以外流河为主,故选项C符合题意。
2.甲、乙两区域位于我国境内,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我国整体农业科技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甲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晴天多,虽然所处纬度较高,但是夏季白昼时间长,热量充足;乙地所处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辐射能多,热量充足,A正确。
3.乙处位于我国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资源丰富,故排除②⑤;由图可知甲、乙两区域多山地丘陵,地形起伏大,交通不便,对外联系不便利;开发历史较短,生产方式落后,故选C正确。
4.(题文)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关爱老人成为社会大课题。下面是利用“数字地球”原理开发的随身携带的伴行包,以便家人及时找到迷路的老人,下图反映了寻找老人的过程。图中伴行包和服务商分别采用的技术是( )
A. GPS和RS
C. GPS和GIS
【来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答案】C
【解析】考查“3S技术”间的区别。RS和GPS都是获取信息的手段,RS相当于人的视力延伸,获取面状信息;GPS的功能主要是定位(确定固定点的三维坐标)和导航(获取运动的点导航仪的信息),它是借助卫星来获取点(固定或运动)的信息;GIS主要用来处理空间信息,要通过计算分析才能得出结果。上图反映寻找老人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获取老人所在地点的位置,用到GPS;服务商提供寻找老人的风向与最佳路径,需要提供计算分析才能得出最佳路径,用到了GIS,所以采用的技术是GPS和GIS,选项C项正确。
下图是1936-1996年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增减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该图资料来源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GS
6.下列有关图示所反映的地理信息,不正确的是
A. 1988-199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B. 1990年以前黄河入海口以沉积作用为主,三角洲面积增大
C. 1990-1995年初黄河三角洲入海口以侵蚀作用为主,三角洲面积减小
D. 外力作用对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来源】【百强校】2015-2016学年安徽师范附属中学高二上期中地理试卷(带解析)
【答案】
5.D
6.A
【解析】
试题分析:
5.利用遥感,可以观测并计算三角洲的面积,并通过不同时间的影响对比,就可以得出三角洲的面积增加与减少,故信息来自D。
6.三角洲主要是在河流的入海口,地势低平,水流减缓,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的面积增加或减小取决于来沙量。由图可知1988-1990年间三角州的年增加面积大,说明来沙量大,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A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选A;1990年以前,各时间段三角洲都是增加的,故以沉积为主;
图中1990-1996年间三角洲面积为减少,1995-1996间三角洲为增加,由此推测,1990-1995三角洲面积减小,以侵蚀为主;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故BCD三项说法是正确的。
【考点定位】流水作用与地貌,遥感技术的应用,三角洲的形成。
【知识扩展】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位处黄河入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正是以保护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湿地类型保护区。以利津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口,呈扇状三角形,面积5450平方公里。地面平坦,在海拔10公尺以下。三角洲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区内自然资源丰富。
下图是“我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8.箭头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
A. 高压输电
C. 水陆联运
9.10.②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是( )
A. 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B. 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C. 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
D. 彻底解决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广西桂林第十八中学高二上考期中地理试卷(带解析)
【答案】
7.8.A
9.10.C
【解析】试题分析:
7.8.由图可知、ƒ为我国的西电东送工程。位于山西、陕西故以火电为主 。ƒ位于珠江上游故以水电为主。 所以以高压输电的形式向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输送电能。故B正确。
9.10.图中‚为西气东输工程,‚ƒ资源跨区域调配能够缓解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故A错误。此工程能够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故B错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长江三角洲能源紧张问题。故D错误。通过以上分析故C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资源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拓展】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 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西部的资源优势与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下表反映了50年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1.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
A. 向西北方向移动
C. 向东南方向移动
12.导致科尔沁草原沙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
C. 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13.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
B. 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
C. 分布在旱作农业区内部
D. 分布在河流上游
【来源】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第八次月考地理试题
【答案】
11.A
12.C
13.B
【解析】
11.从表格中经纬度可知:50年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方向是向西北方向移动,据此选A。
12.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业交错地带,其沙丘退化原因是毁草开荒导致牧区严重超载放牧,草场退化、沙化,使荒漠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选A。
13.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一般在畜牧业地区出现,多分布在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附近、井泉附近,因过度放牧造成过度用水所致,选B。
【点睛】
荒漠化的发展
移民开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荒漠化问题,其中与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最为严重。
在半干旱的旱农耕区周围,如科尔沁沙地和内蒙古后山地区,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者固定沙丘在被开垦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主要是过度樵柴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例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和河西走廊等地区的绿洲周围
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使得河流下游或者扇缘植被缺乏水原而生长衰退,加上樵柴破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在工矿开展、居成点和道路等基本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造成荒漠化发展迅速。这种荒漠化土地呈点、线状、邻过城镇或者在矿开发区,面积小而分散,但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环境危害较大。
下图示意1990—2000年、2001—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单位:每年百万公顷)。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是( )
A. 亚寒带针叶林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5.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呈增大趋势,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素质高
B. 虽然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速度正在不断下降,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C. 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各大洲森林面积减小速度均有所下降
D. 森林面积减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主要因素
16.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A.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 全球二氧化碳和氧化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C. 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
D. 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答案】
14.B
15.B
16.B
【解析】
14.由图示信息可知,森林减少最多的地区是非洲和南美洲,这两个大洲的森林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
15.由图示信息可知,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世界森林面积减小速度有下降趋势,但是减小的面积仍然很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16.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碳氧平衡,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由此带来的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被淹没。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接近煤炭产地 ②水源充沛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廉价劳动力多
A. ①③④
18.德国鲁尔区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
A. 机械工业
【来源】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单元检测
【答案】
17.A
18.D
【解析】
17.鲁尔区经济发达,劳动力工资水平高,因此廉价劳动力多不是鲁尔区的区位优势,排除与⑤有关的选项,故A正确。
【点睛】本题宜采用排除法。
18.20世纪5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如下: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因此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煤炭工业,故D正确。
读若干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20.图中发电成本最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能源是(
A. 可再生能源
C. 天然气
21.22.推测图中的可再生能源中发电成本最高的是(
A. 水电
C. 风能
23.24.考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发电成本,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应该是(
A. 生物能
C. 天然气
25.26.核能发电成本地区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A. 能源结构的差异
B. 经济结构的差异
C. 地区分布的差异
D. 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
【来源】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单元检测
【答案】
19.20.B
21.22.B
23.24.C
25.26.D
【解析】
19.20.由图中与纵轴的对应关系可知发电成本最低的是煤炭;由图中与横轴的对应关系可知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是煤炭,故B正确。
21.22.太阳能具有分散、极不稳定的特点,对技术、设备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发电成本最高。故B正确
23.24.读图可知天然气发电成本较低,排放二氧化碳的数量较少,相对于煤炭是清洁能源。故C正确。
25.26.核能发电地区适应性强,但受经济技术水平影响较大,所以发电成本地区差异较大。故D正确。
(题文)结合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27.(小题1)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人均耕地多,而且水热条件优越
B. 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C. 丙地光、热、水充足,且土地的集中性好
D. 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
28.(小题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A. 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
C. 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来源】【全国百强校word】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答案】
27.28.B
【小题2】【小题2】D
【解析】
27.28.甲地位于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但因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乙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夏季光热充足,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因距海遥远,降水少,水源不足;丙地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充足,但人口多、河网稠密,造成土地分散;甲乙两地相比,甲地距海近,降水较多,乙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但夏季光热充足。
【小题2】【小题2】长三角和珠三角水热充足且雨热同期,适宜粮食生产,但随着上述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另一方面饮食结构的变化导致种植结构中粮食种植比例下降,造成两地商品粮地位的下降。
读珠江三角洲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下面小题。
29.以下属于阶段Ⅰ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
A. 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工厂
C. 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
30.以下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阶段Ⅱ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的是( )
A. 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
C. 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
【来源】2017--2018学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
【答案】
29.A
30.B
【解析】
29.由图示可以看出,阶段Ⅰ工业总产值增长慢,这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建立了大批发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日用消费品加工工厂,外向型加工工业为主。选A正确。
30.阶段Ⅱ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珠三角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内地,促使本地产业升级;此时逢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能源、矿产都十分缺乏。选B正确。
读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1.港澳地区产业多向该地扩散,原因有( )
①劳动力丰富 ②地价低廉 ③资金雄厚 ④国家的优惠政策 ⑤技术力量雄厚
A. ①②③
C. ①②④
32.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特征是( )
A. 城市与乡村界限模糊不清的城乡一体化
B. 城乡一体化向以区域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C. 大城市连为一体的超级城市体系
D. 农业产业消失的城市一体化地域
【来源】2017--2018学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
【答案】
31.C
32.B
【解析】
31.内地相比港澳地区,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生产成本更低;加之国家优惠的政策,吸引港澳企业向内地转移。选C正确。
32.目前,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和升级,珠江三角洲城市拓展和乡村城市化的双向作用,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即城乡一体化向以区域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点晴】
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呈现较明显的双极形态。随着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城市间经济要素的扩散效应必将推动城市群空间结构进一步从双中心模式走向网络化格局。优化经济布局和城市环境,把珠江三角洲内圈层的其它城市发展成为国际性的高科技生产基地。
读我国承转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图(图A)和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示意图(图B),完成下面小题。
33.图A中,我国承转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中①是指( )
A. 珠江三角洲
C. 环渤海地区
34.下列关于我国IT产业发展趋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发挥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
B. 高层次承接新一轮全球IT产业转移
C. 产业高度集聚,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
D. 增加科技投入,由“IT制造”向“IT创造”升级
【来源】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
【答案】
33.C
34.A
【解析】
33.图A中,我国最先承接韩国 的IT产业①主要是环渤海地区;它距离韩国近,可就近接受产业转移。选C正确。
34.我国IT产业是技术导向型产业,并不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发展,A错;目前是高层次承接新一轮全球IT产业转移,B正确;IT产业在我国高度集聚,主要分布在技术力量较强的发达地区,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C正确;早先我国是接受发达国家的加工制造环节,只有增加科技投入,由“IT制造”向“IT创造”升级,D正确。选A正确。
目前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已经进入“跑道”,即将起飞。在江苏省经济发展平稳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经济继续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经济运行呈现出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且在江苏以及苏北的地位都呈稳定上升之势。读东陇海经济带在整个亚欧大陆桥中的位置图,回答下面小题。
35.36.东陇海线产业带成为苏南产业转移的热点,其中从苏南转移来的产业最可能是(
A. 服装业
C. 汽车产业
37.38.随着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和产业升级明显提速,沿东陇海线区域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举措有( )
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终极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 ②大力开发各类自然资源,确保资源能够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注重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④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重工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A. ①②
C. ②④
【来源】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答案】
35.36.A
37.38.D
【解析】
35.36.东陇海线产业带交通条件优越,土地、劳动力、资源成本低廉,对苏南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业、玩具业等)吸引力非常大,所以选A。
37.38.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发展,要注重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注重以环境质量提高为终极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所以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14日,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在银川召开2014年三北防护林站局长会议。会议总结了2013年三北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分析工程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建设历时34年(1978~2012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经过四期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 647万公顷,其中,营造防风固沙林282.4万公顷,各类经济林369万公顷,薪炭林107万公顷,营造灌木饲料5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5.05%提高到12.4%。三北工程取得了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突出的显著成就。
材料二 我国生态工程分布示意图。
(1)图中字母B表示的是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试根据材料总结其主要作用。
(2)A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针对此状况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3)在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植树造林,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有什么影响?
【来源】【全国百强校】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答案】(1)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牧场;满足当地对能源的需求;创造经济效益等。
(2)加大监管力度,禁止乱砍滥伐;采育结合,积极营造人工林;进行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
(3)对径流量的影响:使径流量的变化趋于平缓。对水质的影响: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使入河泥沙量减小,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减少。
【解析】本题以我国生态工程分布图为背景,考查森林的主要作用,考查森林资源保护的主要措施,考查森林资源对径流量与水质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森林的作用。三北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牧场;满足当地对能源的需求;创造经济效益。
(2)考查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措施。具体说来,加大监管力度,禁止乱砍滥伐;采育结合,积极营造人工林;进行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
(3)考查森林资源对径流量与水质的影响。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可以使径流量的变化趋于平缓。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使入河泥沙量减小,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减少。
【点睛】热带雨林的作用
热带雨林水汽丰沛,蒸发後凝结成云,再降雨,成为地球水循环的重要部份; 不仅有助於土壤肥沃与生物生长,也有调节气候的功能。
1、净化空气——空气的净化物
2、具有自然防疫作用。
3、天然制氧厂。
4、天然的消声器
5、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6、改变低空气流,有防止风沙和减轻洪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7、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
8、多种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类植物的生长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
9、热带雨林还具有物质用途 为生产生活提供木材。
4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等九个国家,鲁尔区是其典型的传统工业区。
材料二 辽中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但水资源更加短缺。
材料三 德国鲁尔区工业区和辽中南工业区图。
(1)根据所给材料,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条件的异同点。
(2)针对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既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又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3)列举德国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来源】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第八次月考地理试题
【答案】(1)相同点(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不同点(从自然条件分析):
鲁尔区水资源丰富而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短缺,辽中南工业区铁矿资源丰富而鲁尔区铁矿资源短缺。
(2)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控制需水量大的重工业企业的发展;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
(3)环境恶化、传统产业的衰落。
【解析】(1)传统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包含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包含矿产资源、水源;交通、市场、技术、政策等。结合辽中南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传统工业发展的具体因素比较总结即可得出结论。
(2)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短缺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与区域产业结构有关。据此为了解决缺水现状并使经济持续发展可以从开源节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公众意识等方面采取措施。如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控制需水量大的重工业企业的发展;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
(3)德国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环境恶化、传统产业的衰落导致出现的。
【点睛】
繁荣阶段 |
衰落阶段 |
新发展阶段 |
(区位优势) |
(衰落原因) |
(整治措施) |
煤炭资源丰富 |
生产结构单一 |
调整经济结构 |
铁矿来源方便 |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
调整工业布局 |
水源充沛 |
煤炭地位下降 |
拓展交通 |
交通便利 |
世界性钢铁过剩 |
发展科技 |
市场广阔 |
环境污染、土地紧张 |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
鲁尔区发展的三步曲:
41.(题文)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璧山区位于重庆西部,是重要的城市功能区之一,其制鞋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成长为支柱性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制鞋业原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呈现出“东鞋西移”。璧山区遵守“创新+资本=新动力”的经济逻辑,稳步推进西部鞋业建设,被誉为“中国西部鞋都”。下图为“璧山区地理位置分布图”。
(1)试分析璧山区成为“中国西部鞋都”的主要原因。
(2)阐述“东鞋西移”对我国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3)试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来源】2016届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卷(带解析)
【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政府吸引投资政策支持;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制鞋业发展悠久,技术水平成熟。
(2)带动西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人民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促进西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等。
(3)劳动力成本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较低。
原因:①制鞋业为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②农业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农民工数量减少;③东部地区生产成本的提高,劳动力工资待遇降低,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下降;④制鞋业普遍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使从事制鞋业的人群数量减少。
【解析】试题分析:
(1)读图,璧山县位于重庆西部,地理位置优越,有多种交通方式相联系,基础设施完善。有政府吸引投资政策支持。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制鞋业发展悠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技术水平成熟。
(2)产业转移对迁入区的意义,主要从经济发展、就业机会 、收入、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东鞋西移”有利于带动西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增加人民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促进西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等等。
(3)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转移。制鞋业为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农业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农民工数量减少。东部地区生产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工资待遇降低,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下降。制鞋业普遍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使从事制鞋业的人群数量减少。
考点:区域工业发展的原因,产业转移的意义,我国东西部差异及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