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是( )
A. 二氧化碳、氟利昂、酸性气体增多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B.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C. 人口增多、资源枯竭、森林锐减
D. 水资源短缺、粮食缺乏、噪声污染
2.下列现象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A. 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物种减少
B.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C. 汽车排放尾气造成光化学烟雾
D. 宁夏地区由于灌溉不当造成土壤盐渍化
3.下列环境问题在柴达木盆地发生概率最大的是
A. 酸雨
C. 水土流失
4.人类对环境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A. 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C. 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5.5.下列现象中,属于环境对人类反作用的是(
A. 我国北方的夏季暴雨给市民带来许多不便
B. 近来台湾地震活动频繁,对台湾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C. 台风频繁登陆,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D. 我国强沙尘暴天气持续40多天,增加近4倍
6.下列环境问题,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 大气污染
C. 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7.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回答下题。
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面上升
8.由于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是(
A. 高空臭氧增多
C. 地中海沿岸冬季湿润
9.9.下面的环境问题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的是(
A. 大气污染
10.下列各组选项中,三种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是 ( )
A. 酸雨-臭氧层空洞-河湖水酸化
C. 地震-泥石流-盐碱化
11.下列属于当前全球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A. 噪声污染和水土流失
C. 水体污染和湖面缩小
12.下列环境问题,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③放射性物质泄漏
A. ①②
13.你认为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臭氧层( )
A. 严禁使用各种制冷剂
B. 加大科研力度研制新型有效的制冷剂作为现有制冷剂的替代品
C. 采取一定的措施回收大气中的氟利昂
D. 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材料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14.臭氧层的破坏给人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
A. 使肺癌的发病率升高
C. 导致树木大量地死亡
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5.图中A~C时段,该地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 农牧业
16.图中哪个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之内
A. A时间
17.C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投入大量增加
③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
A. ①②
18.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新西兰测得太阳紫外线辐射比10年前所测的数据要大12%。据此回答小题
数据表明
A. 大气比10年前清洁了,紫外线容易穿过大气
B.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仍在扩大
C.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多
D. 对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增强
19.目前世界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是(
①人口增加②浪费③水量减少④水体污染⑤水循环变慢⑥海洋水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③④⑤
20.西欧某国家要将城市垃圾进行填埋处理,垃圾填埋场应选择在城市的
A. 西南方向
21.“煤”变“油”这一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煤炭变成的汽油和柴油不含硫、氮等污染物,是高质量的洁净油品。据悉,我国也已启动“煤”变“油”项目。据此完成下题。
硫、氮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 放射性污染
22.22.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C. 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读若干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回答下面小题。
23.图中发电成本最低、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能源是( )
A. 可再生能源
C. 天然气
24.图中的可再生能源中,在我国开发潜力很大,且具有显著综合效益的是( )
A. 水能
C. 风能
25.考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发电成本,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应该是下列中的( )
A. 生物能
C. 天然气
读漫画,回答下列小题。
26.27.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 水体污染
C. 全球气候变暖
28.29.导致该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
A. 开矿毁坏岩层
C. 滥砍乱伐森林
三江平原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经过多年开垦,“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0.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A. 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C. 保持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
31.导致湿地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A. 燃烧煤、石油,排放二氧化碳
C. 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上升
32.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三江平原,主要原因是
A. 保护湿地上的森林资源
C. 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3.青海格尔木市盛产被誉为“软黄金”的野生黑枸杞。由于近年黑枸杞的收购价格飙升,每年8月当地草场都存在违法采摘现象,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简要分析违法采摘野生黑枸杞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34.读下图,回答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________(增加或减少)。
(2)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5.(题文)目前,中国是全球主要的垃圾进口国,接收全球56%的垃圾。2017年7月21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WTO),表示2017年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炉渣与纺织品。禁令将于2017年年底生效。“洋垃圾”贸易最初是以走私形式逐年在中国内地蔓延开来的。1995年,我国政府颁行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行“洋垃圾”进口许可制度,将“洋拉圾”进口纳入法制管理范畴,并首次将“洋垃圾”定义为“固体废物”。
简析1995年我国立法进口“泮垃圾”及2017年之后不再接收外来垃圾的原因。
36.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也是鸟类集中的栖息地,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分析“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图完成下列问题:
简述图中长江中游湿地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人为原因。
参考答案
1.A
【来源】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同步练习: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解析】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是:①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全球变暖;②燃烧煤炭等产生酸性气体导致酸雨;③制冷剂和发泡剂大量使用氯氟氰破坏臭氧层。故A正确。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人口增多、资源枯竭、森林锐减、水资源短缺、粮食缺乏、噪声污染等不属于大气环境问题。
2.C
【来源】【全国百强校】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题(国体班)
【解析】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都属于生态破坏; 汽车排放尾气造成光化学烟雾属于大气污染,C正确。
3.D
【来源】【全国百强校】2016-2017学年广东省仲元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酸雨一般在重工业发达地区,赤潮在海边,水土流失在水多植被少的地区.土地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少雨地区,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少,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故选D。
4.C
【来源】【全国百强校】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题(国体班)
【解析】人类对环境的正确态度是,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C正确。
5.D
【来源】【全国百强校】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题(国体班)
【解析】夏季暴雨、地震、台风都属于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沙尘暴是由于人类破坏植被引起的,属于环境对为类的反作用,D正确。
6.D
【来源】【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的严重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放射性物质的泄漏,造成放射性污染,也属于环境污染。森林被砍伐、土地荒漠化是生态破坏问题的表现。故选D。
7.C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宣威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
【解析】本题考查造成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读图分析可知,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之后,会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受地面蒸发旺盛影响,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水分蒸发后,水中盐分会在地表积累,造成盐碱化。因此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是与灌溉的快速扩张和河流的灌溉系统有关。故答案选C项。
点睛: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8.B
【来源】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氟氯烃物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是高空臭氧减少,形成臭氧空洞,A错。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或破坏植被,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B对。地中海沿岸冬季湿润是受西风带影响形成,与人类活动无关,C错。上海地面沉降是对地壳的影响,D错。
9.B
【来源】江苏省启东中学人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环境污染问题、成因、过程及危害
【解析】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的是酸雨,是由造成大气污染的酸性气体与大气中水汽结合形成的环境问题,B对。大气污染、生物物种减少、矿产资源减少是直接产生的,不是环境污染转化形成的,A、C、D错。
10.D
【来源】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三种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是森林破坏,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D对。酸雨与河湖水酸化有因果关系,与臭氧层空洞无关,A错。寒潮天气是强冷空气南下,可能引发霜冻灾害,与荒漠化无关,B错。地震导致岩体破碎,为泥石流发生提供条件,地震、泥石流都与盐碱化无关,C错。
点睛: 森林破坏,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臭氧空洞是氟氯烃等制冷物质破坏臭氧层形成的。地震导致岩体破碎,为泥石流发生提供碎屑物质条件,地震、泥石流都与盐碱化无关。
11.D
【来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属于当前全球突出的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D对。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地震频繁发生、水体污染和湖面缩小属于区域性环境问题,不是全球性环境问题,A、B、C错。
12.C
【来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下列环境问题,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大量热带雨林被砍伐,②对。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放射性物质泄漏,都属于环境污染,①、③错。土地荒漠化的加剧,属于生态破坏,④对。C对,A、B、D错。
13.B
【来源】湘教版必修2优化训练: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四节同步测试
【解析】臭氧层破坏主要是冰箱、空调等使用过程中排放的氟氯烃等物质造成。有效地保护臭氧层的措施是加大科研力度研制新型有效的制冷剂作为现有制冷剂的替代品,B对。严禁使用各种制冷剂不合实际,A错。没有技术能回收大气中的氟利昂,C错。缺少控制材料中的化学反应过程的技术,D错。
点睛:臭氧层破坏主要是冰箱、空调等使用过程中排放的氟氯烃等物质造成。有效地保护臭氧层的措施是加大科研力度研制新型有效的制冷剂作为现有制冷剂的替代品。目前无有效技术措施。
14.B
【来源】湘教版必修2优化训练: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四节同步测试
【解析】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削弱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伤害。臭氧层的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使皮肤癌的发病率升高,B对。肺癌的发病率升高,与大气污染有关,A错。不会导致树木大量地死亡,C错。全球变暖,气候异常,臭氧层破坏不是洋流发生异常的原因,D错。
15.B
16.B
17.C
【来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
15.A—C阶段中环境污染最严重,四个选项中只有钢铁工业污染最严重。
16.从图中可以看出,B时间后,环境污染值又低于自然环境容量。
17.环境污染下降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投入大量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
18.B
【来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主要是大气中臭氧含量的减少,A错误;人类大量使用含氟制冷剂,从而导致大气中的臭氧含量逐渐减少,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仍在扩大,从而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B正确,C错误;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D错误。故答案选B项。
点睛: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危害:
原因:主要由于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溴氟烷烃类(哈龙类)、N2O、CCl4、CH4造成。
危害:对紫外线的阻挡作用减弱,而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类皮肤癌、白内障的发生率增加;眼、呼吸道粘膜刺激炎症患者比例上升;人体免疫力降低;紫外线破坏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环境,加重温室效应。
19.B
【来源】2011年山西省汾阳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卷
【解析】
本题考查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目前世界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有人口增加导致用水量增大,水污染和浪费严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0.B
【来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垃圾处理厂由于对环境有污染,因此应该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以减小污染。西欧终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盛行西南风,垃圾填埋应布局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故选B项。
21.C
【来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含硫、氮的污染物主要是酸性气体,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进入大气中,与水汽相结合,可能导致酸雨的形成。故答案选C项。
22.D
【来源】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14中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富含氮、磷等营养的污水排入到海洋,使水土富营养化,形成赤潮;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使海水富营养化,形成赤潮;封闭海域海水不易扩散,易发生赤潮;而赤潮主要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污水排放到海洋中而引起的现象。故选D。
考点:海水污染
23.D
24.A
25.C
【来源】2018届高中地理二轮复习(人教版)选修6 第三单元测试卷
【解析】
23.根据纵坐标可以判断出四种能源中煤的发电成本最低;根据横坐标可以看出用煤发电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量最大。故D正确。
24.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交界处,地势变化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开发综合效益好,故A正确;我国太阳能和风能虽然也丰富,但投入成本较高,综合效益较低,故B、C错误;潮汐能的开发成本最高,且能量不稳定,综合效益最差,故D错误。
【点睛】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利用水能可发挥发防洪、发电、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综合效益。
25.从图中可以看出,天然气具有发电成本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双重优势,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故C正确。
26.27.B
28.29.B
【来源】2018届高中地理二轮复习(人教版)选修6 第三单元测试卷
【解析】
26.27.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进而引起地面沉降明显,说明水资源衰竭。故B正确。
28.29.地面沉降是因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所致,故B正确。
【点睛】本题简单,直接解读材料即可。
30.C
31.D
32.C
【来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
30.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主要功能。组合选项可结合排除法,湿地能吸收和消纳部分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但不可能是“一切”,B错误;吸收紫外线是臭氧的主要功能,A错误。而湿地具有广阔的水域面积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涝灾害,但不能控制污染,D错误;且湿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故能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C正确。故答案选C项。
31.本题主要考查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燃烧煤、石油,排放二氧化碳,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与湿地面积减小关系不大,A错误;气候变干,盐渍化加剧,会导致湿地面积减少,但是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会下降,湿地面积会减小,C错误;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资源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湿地破坏加重,D正确。故答案选D项。
32.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环境功能,故停止围垦三江平原的沼泽地,是为了保护湿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故答案选C项。
点睛: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
(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
(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四)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
(五)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
(六)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七)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沿岸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
(八)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九)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
(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
(十一)航运: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
(十二)旅游休闲: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十三)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影响:草场退化,植被破坏严重,风蚀作用增强,土壤侵蚀严重,肥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鼠害等生物灾害猖獗。措施:实行采育结合;加大监管力度。
【来源】人教版高中地理高考地理模拟试题精编 (十七)
【解析】违法采摘野生黑枸杞,可能导致当地的草场退化,植被破坏严重,风蚀作用增强,土壤侵蚀严重,肥力降低。植被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破坏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导致鼠害等生物灾害猖獗。应对措施是实行采育结合,加大监管力度。
34.(1)干旱
(2)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
(3)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和退耕还牧、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来源】安徽省宿州市汴北三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理)试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措施。
(1)从区域图上我国西北地区位置可知,西北地区位于内陆,越往西距海越远,受海洋影响越小,再观察年等降水量线,绝大部分地区不超过400毫米,自东向西降水总趋势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天山西部和阿尔泰山部分地区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可概括出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
(2)土地荒漠化是由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综合作用,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
(3)本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治理的措施。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我国采取的措施主要有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和退耕还牧、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
35.进口“洋垃圾”的原因:1995之前,“洋垃圾”贸易以走私形式进入中国,对夹杂的有毒有害物质无法监管,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通过立法,确定进口“洋垃圾”类别,可弥补我国资源的不足;通过立法可加强对废弃物处理企业的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任答两点)2017年之后不再接收“洋垃圾”的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产业升级成效明显,对废旧塑料、纸张等的需求量减少;我国自有垃圾回收利用体系日益完善,探矿技术突飞猛进,对“洋垃圾”的依赖性减弱;“洋垃圾”的处理过程属于高污染过程,禁止进口,减少污染源,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word】河南省名校2018届高三压轴第二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解析】1995年我国立法进口“洋垃圾”是源于当时的国情,当时,“洋垃圾”贸易以走私形式进入中国,对夹杂的有毒有害物质无法监管,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通过立法,确定进口“洋垃圾”类别,可弥补我国资源的不足;通过立法可加强对废弃物处理企业的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017年之后不再接收外来垃圾的原因是源于中国的强大及中国的新国情。2017年之后,我国产业升级成效明显,对废旧塑料、纸张等的需求量减少;我国自有垃圾回收利用体系日益完善,探矿技术突飞猛进,对“洋垃圾”的依赖性减弱;“洋垃圾”的处理过程属于高污染过程,禁止进口,减少污染源,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
36.(1)湿地面积急剧下降,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来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的保护。
从1950年及2004年两幅图可知,湿地面积急剧下降,表现为湖泊缩小,其原因主要是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
点睛:湿地减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原因:人们对于滩头土地和生物的利用和开发,水体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地区食物链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
2、防治措施:建立生态保护区,减少外界开发对保护区的影响,治理上游河道水中微粒、重金属等污染,采取措施减少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