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
A. 太阳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总星系
2. 射电望远镜选址该地与下列条件无关的是
A. 石灰岩地貌,保障雨水下渗
C. 海拔高、晴天多,利于观测
【答案】1. D
【解析】
1. 由材料可知,该望远镜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目前人类可以探测到的宇宙范围为可见宇宙,属于目前天体系统的最高级别,属于总星系,故答案选D项。
2. 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地处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全年降水较多,与C项无关,故C项符合题意;贵州省多喀斯特地貌分布,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发育,地表水通过地下暗河流走;“大窝凼”是天然形成的洼地,建设的工程量较小;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无线电干扰较少,A、B、D项均是望远镜选址该地的原因。故答案选C项。
欧洲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太阳系外发现了50多颗行星,其中有一颗与地球形态相似,它距离地球约35光年。研究表明,它的运行轨道与它的母星“橙矮星”距离适宜,且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构成,而液态水可能存在于这颗行星的表面,它的大气中存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氮的成分,极有可能存在生命。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 下列与材料中所说的“橙矮星”属于同一类天体的是
A. 太阳
4. 天文学家研究判断新发现的这颗行星极有可能存在生命的主要依据是
A. 这颗行星与地球形态相似
B. 这颗行星距离地球很近,只有约35光年
C. 这颗行星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组成
D. 这颗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及含有氧气的大气
【答案】3. A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的恒星,也是太阳系目前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天体,即是日地距离适中、质量和体积适中及液态的水。
3. “橙矮星”是行星,与地球是一类天体;太阳是恒星,月球是卫星,哈雷彗星是彗星。选A正确。
4. 行星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是恒星与行星的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适当的体积和质量,有厚厚的大气,有供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的水。与形态特征、与地球的距离、及组成物质关系不大。选D正确。
5. 当某颗行星恰好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上的观察者就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
A. 水星凌日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提示“当某颗行星恰好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上的观察者就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再结合太阳与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太阳、水、金、地、火、木、土星等,则只有水和金星可能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所以在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水星凌日,故选A。
6. 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
A.
【答案】D
7.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和周期是
A. 黑子、耀斑,11年
C. 日珥、耀斑,22年
【答案】A
【解析】掌握主要的太阳活动及太阳活动的周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耀斑的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8. 下列现象与太阳活动关系密切的是
①磁暴
A. ①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太阳活动。黑子活动影响地球上的降水量变化;耀斑爆发扰乱电离层、产生磁暴,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太阳风到达地球形成两极地区的极光。①④正确,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与太阳活动无关,③错误;流星雨的产生一般认为是由于流星体与地球大气层相摩擦的结果,与太阳活动无关,②错误;故答案选D项。
2013年11月18日,印度尼西亚的两座火山先后爆发,其中一座喷出的火山灰高达8000米(如图)。据图和已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9. 火山灰物质漂浮、沉降,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10. 岩浆的发源地位于
A. 地壳
11. 依据材料可知,这次火山灰物质漂浮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
A. 对流层
12. 该层的主要特征有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天气复杂多变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④厚度基本稳定
A. ①②
【答案】9. A
【解析】
9.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火山灰物质漂浮过程位于地球圈层中的大气圈,沉降过程落在地表,进入水圈,生物圈。沉降物质堆积形成岩石圈,所以A对。
10. 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是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是由塑性物质组成,故答案选D项。
11.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的平均厚度为12千米,在低纬度对流层的厚度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由材料分析可知,喷出的火山灰高达8000米,由此判断火山灰主要分布在对流层,故答案选A。
12. 本题主要考查对流层的特点。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该层的对流运动显著。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因此在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层的厚度与纬度有关,不同纬度,对流层的厚度不同,因此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
读 “地理课堂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A. ①
14. 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A. 天气系统
15. 自然界中为该类地理现象提供主要动力的是
A. 太阳辐射
【答案】13. A
【解析】
13. 实验中左侧热水温度高,气流上升,右侧冰块温度低,气流下沉,因此烟的运动轨迹呈顺时针方向。
14. 该实验反映出地表冷热不均时大气的运动状况,模拟的是热力环流。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脸颊多为黑红色,中午常脱掉藏袍的一只袖子,这些现象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 ①
17. 图中⑤表示大气的
A. 反射作用
18. 藏族人脸颊呈现黑红色,原因之一是
A. ①过多
19. 藏袍适应自然环境,反映出当地
A. ①弱、③强
20.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最明显的变化是
A. ①减弱
【答案】16. C
【解析】
16. 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⑤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即为图中的①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即③为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从而大气增温。故得知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选C。
17. 图⑤代表的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故答案选A。
18. 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①是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藏族人脸颊呈现黑红色,主要是太阳辐射强。高原上空气稀薄,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过强,即②过强,B对。与①、③、④无关,A、C、D错。故答案选B项。
19. 藏民在中午常脱掉藏袍的一只袖子,是藏袍适应自然环境,反映出当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②强,中午时热,脱掉一只袖子凉快些。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④弱,夜晚降温快,气温低,适宜穿上袖子,D对。与①、③强弱无关,A、B、C错。故答案选D项。
20. 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被称为大气逆辐射。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对地面辐射吸收量增大,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④属于大气逆辐射,因此会导
致④增强。故选D。
21. 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
A. 地下淡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水资源的分布。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因此冰川是淡水的主题,故D正确。
22.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东多西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气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降水是水资源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我国的水汽来源主要是依靠夏季风。季风属于气候因素。
考点:我国的水资源特点。
点评:难度中等,
23. 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其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
A. 促进陆地水体的更新
C. 促进海洋水体的更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海陆间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考点: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点评:记忆性内容,比较简单。
24. 下列现象或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①美国“卡特里娜”飓风
A. ①②
【答案】A
【解析】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根据概念推断:自然灾害的诱因是自然异变,承受自然灾害的客体是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③④是非自然原因引起的,不属于自然灾害,因此③④错误;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和印度洋地震海啸,属于自然灾害,因此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图中①“中国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地貌景观图”、②“中国吉林长白山天池地貌景观”,③“某地河流地貌景观”④“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四幅地貌图中地势起伏较小的是
A. ①
26. 四幅图中所示地貌主要由内力作用塑造是
A. ①
27. 四幅图中由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共同的外力是
A. 风力
28. 塑造图①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风化和沉积
【答案】25. C
【解析】
25. 读图分析可知,中国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地貌、中国吉林长白山天池地貌都属于山地地貌,地形崎岖,地势起伏较大,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地势起伏较大,因此①②④错误;③地属于河流地貌,河道弯曲发育,说明该地地势平坦,地势的起伏较小,因此③正确,故
答案选C项。
26. 中国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它是由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属于外力作用;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都是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地貌,都属于外力作用,因此①③④错误;中国吉林长白山天池地貌属于火山地貌,是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因此B正确。故答案选B项。
27. 中国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地貌,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而形成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是河流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某地河流地貌的外力作用也是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由此判断该地由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共同的外力是河流作用,故答案选B项。
28. 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它是由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因此①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和侵蚀,故答案选C项。
“候鸟老人”是随季节变化而迁移居住地的老人。据统计,2010年海南省的“候鸟老人”已超45万人,主要来自东北三省、北京市和长三角地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在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首要因素是
A. 经济因素
30. 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促使当地
A. 人口合理容量增加
C. 环境承载力提高
【答案】29. C
【解析】试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影响
29. 从图中看候鸟老人冬天去南方过冬,南方冬季气候温和,首要因素是气候条件,C正确。
30. 海南人口增加会促使当地第三产业发展,资源消耗增加,B正确;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与人口迁移无关。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读 “地球圈层示意图”和 “中纬度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
(2)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高雄
(3)岩石圈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4)读“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处_____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该层由于_________,适于飞机飞行。
(5)A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气圈
(2)C
(3)E+D
(4)图略
(5)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特点等相关知识。
(1)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水圈是一个连续但又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地质运动的巨大能量将地幔的部分变成变质岩,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所以一般在高海拔地区,地壳都非常厚。拉萨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世界屋脊故青藏高原处地壳最厚。高雄位于台湾,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三地的平均海拔都低于青藏高原,故在青藏高原到莫霍界面厚度最厚,地震波传播路程长所花时间最长。故答案选C项。
(3)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为岩石圈。对应图中的E和D。
(4)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B层为平流层,在30km存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气温高,故平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增。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被称为生命的保护伞.故臭氧在22-27km时达到最大值。
(5)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32.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结合材料,说出材料中描述的水循环类型;并指出材料中涉及到水循环的环节。
材料三
(2)列举城市“海绵体”具体包括哪些事物。简述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海陆间循环
(2)城市“海绵体”包括湖泊、人工湿地、草坪、河流沟渠、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道路广场等。美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建设的湖泊、人工湿地、草坪,使得城市更加美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大量增加的绿地面积、水域面积能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降解浮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雨岛效应”;调节城市径流(对雨水进行蓄积和循环使用):节约水资源,能部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现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环节以及地理意义等相关知识。
(1)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地为上海三角洲地区,属于我国的季风气候区,随着温度上升,海域蒸发旺盛,受夏季风的影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然后在陆地上形成降水,之后,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海洋,由此判断图示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所以为海陆间水循环。由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涉及到海水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
(2)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结合材料可知,能起到海绵体作用的包括湖泊、人工湿地、草坪、河流沟渠、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道路广场。城市“海绵体”的积极影响,可以从美化环境、缓解“热岛效应”、减轻“雨岛效应”、调节径流等方面回答。海绵城市建设的湖泊、人工湿地、草坪,使得城市更加美观;大量增加的绿地面积、水域面积能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降解浮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雨岛效应”;对雨水进行蓄积和循环使用,节约水资源,能部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现象。
点睛: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在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输送)中,人类活动主要对径流输送施加影响,进而改变下垫面的特点。
①调节径流,加大了蒸发量和降水量。水利措施中修筑水库、堤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农林措施中,“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入渗,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②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入海年径流量,但对海洋来说,从总量上变化不大,相对海洋给大陆的水汽输送量影响是比较小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③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同时严重破坏了水产资源,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④此外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是有利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33. 读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试分析相对于阿克苏市,③特克斯县人口很少的原因。
材料四
(2)分析这次地震阿克苏地区无伤亡的原因。
材料五
(3)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答案】(1)地形:③位于山区河谷,不利于城市建设;气候:③位于天山北坡,冬季比位于天山南坡的阿克苏市更长,更寒冷,气候条件不如阿克苏市优越;经济状况:③附近农业等经济落后;交通:地处山区,无铁路,交通条件差。
(2)震级小
(3)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破坏程度的因素、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1)此题考查城市③特克斯县城人口很少的原因。根据图中的县城的位置,气候,地形,交通,经济等方面分析人口较少的原因。图中的特克斯县城位于山区河谷,不利于城市建设;③位于天山北坡,冬季比位于天山南坡的④更长,更寒冷,气候条件不如④优越;③附近农业等经济落后;此地处山区,无铁路,交通条件差。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主要于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经济发达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由材料分析可知,该次地震的震级为5.7级,震级较小;震中位于北纬42.11度,东经83.43度,而阿克苏位于(79°30′E,40°30′N),距离震中的距离较远,因此地震的破坏程度较小。
(3)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主要考查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特点。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多发生在地壳活动强烈地区。材料所示,该地区位于断裂带,即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岩石整体性易遭破坏;又该地区多暴雨,所以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点睛:
不同地区发生的震级大小相同的地震,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和灾害大小是很不一样的,这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也越大,可能造成的灾害当然也越大。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
震源深度越浅,震中烈度越高,
场地条件主要包括土质、地形、地下水位和是否有断裂带通过等。一般来说,土质松软、覆盖土层厚、地下水位高,
(3)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
地震,如果发生在没有人烟的高山、沙漠或者海底,即使震级再大,也不会造成伤亡或损失。相反,如果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大
地震时房屋等建筑物的倒塌和严重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房屋等建筑物的质量好
一般来说,破坏性地震如果发生在夜间,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比白天更大,平均可达3至5倍。
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人们对地震有没有防御,防御工作做得好与否将会大大影响到经济损失的大小和人员伤亡的多
34. 读下面图、表,回答问题。
表
干旱地区人口的分布
(1)图和表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由表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______。
(3)如图所示,分析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的原因。
(4)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多项选择)
A.经济状况
【答案】(1)地形、气候、水源
(3)地形平坦,利于农耕;交通便利:房屋建筑成本低
(4)ABC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分布和增长的因素等相关知识。
(1)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图甲反映河流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图乙反应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格资料反映气温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表格资料反映:舒适温带为21℃±3℃;为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3)海拔在0—200M之间为平原,由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且平原地区便于交通;地势平坦利于聚落建设等方面分析。
(4)影响人口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状况、交通条件、历史文化、人口政策等方面,因此答案ABC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