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时间:2018-02-23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1. 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 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 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答案】D

【解析】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D正确;如下图所示: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2. 下列现象与太阳活动关系密切的是(    

①流星②短波通讯中断③极光④近年各地地震频发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进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当高速带电粒子闯入地球磁场,发生磁暴、极光现象;流星是运行在星际空间的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考点定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拓展】太阳活动的标志是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为11年;当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太阳发出的众多的高能带电粒子,对气候的有一定影响,可能诱发水旱灾害;干扰电离层:扰动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地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出现极光。

3. 下面四幅图(图中阴影代表夜半球),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发生极夜现象。呈逆时针方向自转的为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的为南半球。

考点:光照图的判读。

4. 关于“北京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B. 北京所在地的地方时

C. 只适用于北京地区的范围    D. 北京所在的116°E的地方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A正确,B、D错误;适用于中国大部分地区,C错误。

考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5. 下列有关对流层大气热量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绝大部分来自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B. 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辐射

C. 主要是人类活动散发的热量

D. 绝大部分是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

【答案】B

【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接受热量后,向外辐射被大气吸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B正确。

【点睛】

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然后到达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的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其中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偿地面由于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6. 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    

A. 大气圈、水圈、地壳    B.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地壳、地幔、地核    D. 岩石圈、水圈、上地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地球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其中岩石圈为内部圈层,其他三个为外部圈层。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7. 图示内容反映的是 (    

A. 断层    B. 地垒    C. 地堑    D. 褶皱

8. 关于图示构造,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处地形是谷地,因此应是向斜构造    B. 乙处地形是山地,因此应是背斜构造

C. 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是背斜构造    D. 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因此是背斜构造

【答案】7. D    8. C

【解析】试题分析:

7. 图中有背斜和向斜,合起来叫褶皱,D正确。

8. 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地形是谷地,A错,C正确;乙处岩层向上弯曲,是向斜,地形是山地,B、D错。

【考点定位】地质构造

【方法总结】高中常考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形成沟谷。

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主要与②有关

C. 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D. 雾霾天气会使④减弱

10.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对图中影响明显的是(    

A. ①减少    B. ②不变    C. ③减弱    D. ④增强

【答案】9. C    10. C

【解析】试题分析:

9. 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各环节的作用,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源来自地面辐射,图中为②;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主要与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有关,图中④;③表示大气逆辐射作用,雾霾能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答案选D。

10.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减少碳排放,降低空气中CO2的含量,①为太阳辐射增强, ②为地面辐射增强,③为大气逆辐射减弱 ,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碳的排放减少,影响明显的是大气逆辐射减弱,减轻温室效应。

【考点定位】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及影响。

【名师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吸收、反射、散射。雾霾、云层、火山灰物质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直接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的吸收有选择性,O3吸收紫外线,CO2和水汽吸收红外线,起到保护地球生命,削弱太阳辐射到达的能量,CO2和水汽能够大量吸收地面辐射,提高地面大气温度,使大气逆辐射得到加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蔚蓝的天空,太阳还没有出来天就亮了等现象。

11.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关系的是(    )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24.试题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近地面的风还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且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选C。

【考点定位】风向的判断

12. 夏天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因为(    

A. 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弱    B. 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强

C. 云层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比较差    D. 云层对地面辐射吸收能力太差

【答案】B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考点定位】大气的热力作用

13. 下图中气压带为(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A. 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B. 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C.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 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C

【解析】图中的风从气压带吹出,气压带为高气压带;风向向右偏,表示北半球,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C正确。

读下侧天气系统示意图,判断下列各题。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14. 从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压分布看,它属于(    

A. 北半球,高气压    B. 北半球,低气压

C. 南半球,高气压    D. 南半球,低气压

15. 若该天气系统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则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为(    

A. 伏旱天气    B. 梅雨天气    C. 出现台风    D. 寒冷天气

【答案】14. A    15. A

【解析】

14. 读图,该天气系统的气流从中心流向四周,说明中心是高压。根据箭头方向向右偏,判断该

地位于北半球。所以A对。B、C、D错。故答案选A。

15. 该天气系统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时,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高压控制,进而判断我国此时受冬季的亚洲高压影响,故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会出现大雪天气,D正确;伏旱天气是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国南方地区,而不是大部分地区,A错误;梅雨是准静止锋影响的天气,多在6月份;台风是热带气旋形成的天气实例,多出现在夏秋季节,C错误。故答案选D项。

16. 下列属于北半球的气旋及其过境时的气压变化的是(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北半球反气旋中心为高压,水平方向气流由中心向外流,且为顺时针,故选D。

考点:北半球反气旋相关知识的考查。

17. 下列四幅洋流分布模式图中,符合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分布规律的是(    )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A.     B.C.     D.

【答案】B

【解析】考查洋流分布规律。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下图中①-④代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18. 下列选项,与图中②环节相吻合的是 (    

A. 黄河入海流    B. 沙尘暴

C. 台风登陆    D. 伏旱

19. 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导致水循环的部分环节会发生改变,其中 (    

A. ①增加    B. ③增加

C. ④增加    D. ②增加

【答案】18. C    19. C

【解析】

18. 图中②表示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台风登陆带来狂风、暴雨等天气,可将海洋中水汽输送到陆地,与②吻合,C正确;黄河入海流与地表径流环节吻合;沙尘暴的风由陆地吹来,与②不吻合;伏旱是高压控制下形成的,气流下沉,与②不吻合。

19. 地面大面积硬化导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④增加,C正确;①表示海洋水汽蒸发、②表示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不受城市地面硬化影响;③表示降水,因城市地面硬化蒸发可能减少,降水可能减少。 

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0. 材料显示导致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地形    B. 气候

C. 水文    D. 植被

21. 本材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

A. 差异性    B. 均衡性

C. 整体性    D. 稳定性

【答案】20. D    21. C

【解析】

20. 材料显示以前曾经是森林茂密,导致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植被,D对。植被破坏,引起地形、气候、水文的变化,A、B、C错。

21. 材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C对。差异性反映不同区域间的区别,A错。不能体现均衡性、稳定性特征,B、D错。

22. 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①印度洋海啸 ②5.12汶川地震③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④广州等沿海城市地面下沉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海啸和地震主要是由于内力作用的结果,故选C项。

23.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表环境的演化主要是(     

A. 有机进化    B. 化学演化    C. 生物演化    D. 有氧环境演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故选B。

考点:生物演化史

24.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 中生代和新生代    B. 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

C. 古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纪    D.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答案】D

【解析】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故D正确。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5. 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A. 古生代、三叶虫    B. 中生代、恐龙

C. 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 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26. 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 湿热的草原地区    B. 温暖广阔的浅海

C. 湿热的森林地区    D. 干旱的陆地环境

【答案】25. B    26. C

【解析】试题分析:

25. 仔细阅读题干材料,由于煤层中含有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可以推断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此时期动物以爬行动物为主,恐龙最为繁盛,故选项B正确。

26. 由题干材料可知,该煤层形成时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异常茂盛,故排除选项A、B;森林茂盛说明该时期、该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即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应该是湿热的森林地区,故选项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下图为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27. ①→②→③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 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B. 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

C.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 非地带性

28. 影响甲→乙→丙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     

A. 热量    B. 水分    C. 地形    D. 土壤

【答案】27. A    28. B

【解析】试题分析:

27. ①→②→③自然带的变化是随纬度而变化的,体现了是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答案选A。

28. 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解决此类试题需认真读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并结合所掌握的地域分异规律部分的内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结合图形,图中甲乙丙自然带由左向右,反映出由内陆到沿海的分布规律,在中纬度地区分布较典型,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的变化。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9. 下列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中,位于北半球亚热带的是(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A.     B.C.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北半球亚热带基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答案AC两个基带符合题意,自然带分布的倾斜状况判断,AD图中的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海拔较高,说明南坡为向阳坡,说明该山地位于北半球。故最后综合答案选A。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30. 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 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 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 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

D. 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

【答案】C

【解析】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A错。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错。 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对。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体现了非地带性,D错。

点睛:地理环境整体性,体现在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一个因素改变,其它因素也相应变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包括纬度地带性规律,经度地带性规律,垂直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局地小范围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40分)

31. 读极地为中心的地球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1)此图表示的是以       极为中心的日照图,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2)图中弧线BE表示        (晨或昏)线,图示日期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是       。        

(3)A、B两处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          ,B点的昼长为         小时。

(4)E点的地理坐标是      ,C点的地方时是     时,D处于五带中的      带。

(5)下列说法与图示季节相吻合的有         (填字母)

A.江淮地区梅雨纷纷 B.松花江河面封冻 C.长城内外白雪皑皑 D.吐鲁番炎热干燥

【答案】(1)南  冬至  (2)晨  南极圈以内  (3)A  24  (4)(0°,0°)  12  温带  (5)BC

【解析】试题考查地球自转特征和季节判断

(1)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表示以南极为中心的日照图;图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冬至。

(2)顺地球自转方向,过弧线BE进入白天,弧线BE表示晨线;图示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是南极圈及其以南。

(3)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A位于赤道上,自转线速度较大;图中B点位于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昼长为24小时。

(4)图中E点的坐标是(0°,0°);C点位于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2点;图中D点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处于南温带。

(5)图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冬季,松花江河面封冻,长城内外白雪皑皑,BC正确;江淮地区梅雨出现在6、7月份;吐鲁番夏季炎热干燥。

32. 2017年12月,我国北方多地普降大雪,造成多条高速公路封闭,交通出行受阻,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下图为12月某日8时的地面天气形势图。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1)此时甲地的风向是     。甲、乙两地风力较大的是      ,理由是      

(2)此时丙处受   (天气系统)控制,近地面水平方向上气流呈   ,(逆时针或顺时针,辐合或辐散),天气特征是     

(3)24小时后,图中的锋面系统影响到乙地。试说出未来24小时内A地的气温,气压及天气变化      

【答案】(1)西北   甲   等压线密集  (2)反气旋(高气压)  顺时针辐散   寒冷干燥  (3)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解析】试题分析:

(1)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应过该点做等压线的垂线,并从高压指向低压,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可判断此时甲地的风向为西北风,风速大小看等压线的疏密,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速越大。

(2)据图可知,丙地附近等压线呈闭合状,且气压值中高周低,可判断此时丙处受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控制,因地处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近地面水平方向上气流呈顺时针辐散,当亚欧大陆高压控制时,为我国的冬季,天气特征为寒冷干燥。

(3)据图中锋面系统的图例可知,该锋面为冷锋天气系统,即将影响A地,据题干知,此时为8时,则随着太阳高度增大,辐射的增强,气温应先上升,后冷锋移来,受冷锋影响,后气温下降。

考点: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风向、风速的判定等。

33. 读以下世界某大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1)①海区洋流向西流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__。

(2)洋流②的名称是       ,其性质是_______,对沿岸气候有____________作用。

(3)洋流③的名称是______,其性质是_______,驱使其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4)洋流④附近有世界著名的_____渔场(渔场名称),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

(5)若此时北印度洋的洋流环流与图示环流方向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开罗正值少雨时节 ②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 ③正是北极科考的良好时期 ④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贺州市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将达最大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东南信风  (2)东澳大利亚暖流  暖流  增温增湿  (3)西风漂流   寒流    西风  (4)秘鲁寒流   上升补偿流  (5)A

【解析】试题分析:

(1)洋流的主要动力为盛行风,①海区位于东南信风带,所以①海域洋流向西流的主要动力为东南信风。

(2)洋流②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3)根据洋流的分布判读③为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属于寒流。

(4)考查世界渔场的分布及成因,洋流④为秘鲁寒流,在该处形成了一个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将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饵料丰富,鱼群密集

(5)北印度洋的洋流环流与图示环流方向相同,说明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转,北印度洋盛行东北风,说明一月份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开罗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正值多雨时节,一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北极出现极夜现象,不利于科考,由于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递减,北半球的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将达最大值,才能更好的充分利用好光照。

【考点定位】洋流的主要动力,洋流的性质及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渔场形成的原因。

【知识拓展】

渔场形成的原因(1)大陆架海区: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渔场。 (2)温带海域:冬季底层海水上泛→表层养分丰富→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渔场。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搅动→表层养分丰富→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渔场。上升流海区→底层海水上泛→表层养分丰富→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渔场。

34. 下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广西桂梧高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      ,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      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       气候。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的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它们是   (填字母),他们都是由于      形成的。

(3)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         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       

(4)从D→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     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       ,在    地区表现较明显。

【答案】(1)CH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2)GH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纬度地带性差异  热量   (4)干湿度地带分异   水分   中纬度

【解析】(1)图中C位于大陆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H位于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图中H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G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成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3)图中自然带D→C→B→A南北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热量。

(4)图中H→E→F的自然带为森林—草原—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水分,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较明显。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地理试卷
  • 上一篇: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一2017-2018
  • 下一篇:新建一中2018届高三地理寒假作业1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