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该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7.B 【解析】非地带性现象是指不能用地带性规律解释的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安第斯山脉南段受西风影响,其东侧因处于背风坡,降水少,山麓有荒漠出现。
8.D
9.C 【解析】本题组考查自然因素对城市的影响。城市一般选择在低地平原、河谷地形,由于河流具有供水和运输功能,很多城市沿河而建。穿城而过的河流起到隔离带和美化作用,但也对跨河交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8.根据材料,兰州沿黄河河谷而建,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因此其城市分布深受地形和河流影响,选D。
9.东西向线路与南北向线路相比,南北向线路需要穿越河流、跨河谷,造价高,选C。
10.B 【解析】全球变暖将会影响到水热分布,进而影响水循环;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台湾海峡的宽度会变大,珠穆朗玛峰由于峰顶积雪的融化,高度会有所变化,但地球表面两地的距离不会因气候而改变,选B。
11.A 【解析】核电、化肥、机械都与人类的行为有关,选A。
12.B 【解析】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如排干湖泊、沼泽,拓展耕地面积,发展种植业,毁林开荒等做法,破坏人地协调,最为不合理,选B。
13.B
14.D 【解析】本题组考查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据此计算得出甲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零增长及负增长为现代型的典型标志。
13.甲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4%-2%=2%,选B。
14.根据图示信息,乙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属于三低模式,选D。
15.C
16.A
【来源】【百强校】2013-2014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高一下期中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5.图中反映的是国际人口迁移,北宋末年和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口迁移;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和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国际迁移。故选C。
16.结合我国八十年代经济发展特点和图中人口迁移方向分析,可知A箭头表示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的空间变化。
17.C 【解析】石家庄是伴随着石太等铁路线的开通而兴盛起来的,号称火车拉出来的城市,选C。
18.D 【解析】中心商务区位于一个城市的经济中心,不一定是几何中心,A错;中心商务区地价最高,但不是是房地产开发最重要区域目标,B错;中心商务区功能多而集中,内部有明确的功能分区,C错;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地方,选D。
19.A 【解析】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选A。
20.D
21.C 【解析】请本题组考查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郊区城市化,这对于分散大城市人口和产业有一定作用,有利于中心城区的问题解决,但也会导致新城区的内涝等新问题的出现。
20.新市镇将小渔村变成了城区,扩大了城市用地规模,因此促进了城市化,经济的增长会吸引外来人口的迁入,有利于分散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选D。
21.“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城市化的加快,对地表状况会产生影响,区域主导风向是由大气环流形成的,不会因此发生明显改变;这只是郊区的城市化,不会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会影响地表径流,影响水循环;热岛效应也会相应加强,选C。
22.D
23.B 【解析】
22.我国东北玉米带纬度高,热量不足,①错;②不是自然条件,选D。
23.美国玉米带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①错;中国玉米带复种指数不高,③错,选B。
24.B
25.D 【解析】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