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2020年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识口袋书-区域地理(4)

时间:2020-05-26  归属:地理高考专栏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
(1)气候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
有利:雨热同期
不利:纬度高,热量不足,一年一熟;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2)地形
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发展种植业;西部高原,发展畜牧业;周围山地环绕,发展林业。
多样的地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
(3)土壤
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
(4)水源   河湖众多,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条件】:
(1)良好的工业基础: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
(2)发达的交通:对外联系方便;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3)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多,农业经营规模化
 
 
2.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1)自然条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气候(光照、热量、降水、自然灾害)、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存在的不足。
(2)产生的环境问题:分析区域内是否存在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并明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不合理生产强度和生产方式。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农业技术改革。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广泛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3)农业结构问题: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是否存在农业类型不合理、农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
(1)模式: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分析思路
①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各产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的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④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4.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的方法
(1)某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九个大的方面。
(2)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首先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其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具体表述一般如下:
① 自然条件:能源资源丰富(煤炭、油气、水能等);矿产资源丰富(铁矿、有色金属等);水资源丰富(临河流、湖泊)。
②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广阔;交通便利(临河流、铁路;沿海、高速公路;
近航空港等);劳动力(人口密集——丰富廉价,有高等院校——有先进的技术);政策。
③ 特殊区位:工业基础(老工业基地);农业基础(邻商品粮、棉基地,乳畜业发达等)。
 
5.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区域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6.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问题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政策优势已不明显
②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优势 ①劳动力丰富;②政策优势
③侨乡优势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高新技术产业
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缓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价值相对较高;
在全国的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7.珠三角产业升级相关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原因及措施
主要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珠江三角洲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影响产业升级 加强城市之间的协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推进“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
城市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不相适应,“城中村”现象普遍 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工业、城市建设占用耕地面积
不断扩大
建设项目多,大量占用耕地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
珠江水质恶化 工业废水和污水直接排放 提高污水处理率,实行达标排放
酸雨现象严重 火电厂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随雨水降落 大力推广洁净煤燃烧技术;发展核电等新能源;节约用电
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率

 

 
8.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模式 推动力 区位条件 特点 存在问题
珠江三角洲模式 对外开放、外企建立 毗邻港澳,国家政策优惠 外向型经济为主,城市化进程快 遍地开花,城市间功能重复,协调性差
苏南模式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 经济基础好,城市密集度高,交通发达 生产要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依赖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城市等级较合理 环境污染较严重,产业升级应加快
温州模式 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区位条件较差,虽在沿海,但远离经济中心,山区丘陵地带交通闭塞 不贪大求洋,小企业做大做强,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中心城市发展快 企业经营分散,内部竞争强
东北模式 国有企业建立,重工业发展 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随着国家工业项目的布局,当地的钢铁、化工、建材、森林工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
德宏模式 沿边开放,边境贸易迅速发展 毗邻缅甸,国家政策优惠 加快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和大西南地区开辟新的产品市场和原料基地,成为云南乃至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 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技术贫乏,管理薄弱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识口袋书区域地理
  • 上一篇:2020年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
  • 下一篇:2020年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必备知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