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固化的考试大纲,相对一致的命题形式,相对稳定的评卷队伍,相对趋同的评卷方式……在这种应试的情况下,考生答题有无技巧?作为一名参加了两年的高考评卷的一线地理教师深深地感触到在这种高考的应试下,如何取巧的确非常重要,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起着一定的作用。以下结合这两年的高考评卷体会,(与大家交流)谈高考评卷及其对高考地理教学的启示。
一、网上评卷
1、网上卷卷流程。为了保证高考评卷工作有序正常地进行,整个的评卷流程为纸质试卷扫描、图象切割,再由中心控制室统一对考生试卷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后,分别传输到各个计算机终端,随机分派给各评卷教师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评卷,每个教师只能看到一道题,学生的姓名及考号等完全屏蔽。每份卷子都由两个以上的老师来评阅,若超过一定的误差,最后由学科组长进行仲裁。
2、网上评卷人员组成。评卷人员由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及相当一部分的在读研究生组成,共100人左右,分成六组进行(每小题一组)。平均每人一天要评3500份以上(平均7-8秒改一份卷),评卷速度很快。
教育部考试中心启动了高考试卷网上评阅,目的就是想从从根本上解决评分误差的问题。因此这种方式与过去一个老师评定一张试卷的做法更加客观、公正,而且高效。
二、高考网上评卷的基本情况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评卷工作是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由各省市自治区招办负责组织与管理,由省招办及承担评卷任务的高校(评分点)具体实施。时间安排为6月10日人员到位,11日学习分组培训,12日试评,13至20日正式评卷。评卷方式为人工流水作业。其基本情况可概括为:
1、时间紧,眼睛累。各省要求的时间基本是一致的,即6月20日评卷工作全面结束,正式评卷时间仅为7天。www.dljs.net平均每人一天要评3500份以上(平均7-8秒改一份卷),评卷速度很快。每天工作时间上午7:30-11:30,下午2:30-5:30小时,整整7个小时直直得盯着电脑屏幕,容易视觉疲劳。
2、任务重,压力大。近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6年普通高考考生数为262943人,比去年增加了23268人,增幅9.71%。而直接参加一线地理教师评卷人员仅为100人左右,如此数量的试卷要在7天里全部完成,其任务量可想而知。每天面对这幅高高悬挂的标语“严肃认真公平公正选栋梁事关民族社稷,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荐英才情系家长考生”,心里总觉沉甸甸的。一想到自己身上的担子,面对一张试卷迟迟不敢下手者大有人在(尤其一线教师,总感觉那是自己的学生),思想压力大。
三、高考评卷方式的特点
如此紧时间、如此重任务、如此大压力迫使评卷人员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标准简易(由组长抽样阅卷后对全国标准答题细化,做出评分细则,由于机密,附网上出现的江西省评分细则)、阅题速度较快、评卷自认相对公平的方式进行评阅。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这是评卷工作的根本原则。评分的原则是按点给分,并非言之有理就给分。
综合一线地理教师评卷人员所感,把这种评卷方式的特点概括为“四重四轻”“一欺一怕”。
1、重点轻句。每小题的答案都依题意设置若干个评分点,只要按福建省定的评分细则的采分点答题才给分。所以阅卷过程中抓住评分点的寻找,实际上成了对某几个关键词的扫描,而忽略自相矛盾句子的出现。如39题4小题第一个采分点,所说标准答案简单,由于答题的空间很大,考生都写上满满的,评卷要求扫描到(长江中下游)平原或地势低平给2分、地形或地形平坦只给1分。
2、重对轻错。由于评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36题第4小题,学生答到土质疏松,垂直解理性强,千沟万壑等不失分。采分点出现错别字一律不给分,如36题错别字,准噶尔盆地的“噶”写成“葛”;“柴达木”写成“柴打木”、“柴大木”、“材大木”等;“塔里木盆地写成“塔里木河盆地”;快行冷锋答成快行冷“风”;地表疏松的“疏”写成“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