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布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图解形式记笔记的方法,他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它是将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放射性思考可视化的图形思维工具。它既可呈现知识网络,是组织陈述性知识的良好工具;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是组织程序性知识的良好工具。我们常见的知识网络图、流程图、解析图等都属于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工具和基于思维可视化原理的理念引入到教育领域以来,已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国外对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它已成为中小学教学中很常用的一个方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图1)
2.复习课中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思维导图可以应用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章节的复习、概念间的对比、知识的归纳总结、地理专题的复习等。长期运用这种学习策略,可以很好地促进知识的结构化,使知识的获取、存贮、提取更便捷高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画的思维导图中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以及地理逻辑思维情况并及时予以评价、指导。
与传统的复习方法相比,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如何快速的阅读和信息整理,如何确定主题和关键词。这都要求学生把知识进行转化,同化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简单的摘录。思维导图式的复习使学生复习的思路可视化,通过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查找确定,可以更好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加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