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试部分:
相当多教师对课标基本要求未能熟知,表现在初中教师不能熟知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知识模块的组成;高中教师不能写出四大项能力考核目标的具体名称。
对概念教学不能明析为概念内涵与概念外延两部分,未抓住概念内涵“下定义”的教学关键点以及未能突出“变式”在概念外延教学的重要作用。
初、高中区域地理都是案例教学,部分教师只陈述区域地理怎么教,未能明确区域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面试部分:
初高中教学均未能很好(甚至没有)在说课中说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教材中地理公转特点与公转地理意义之间的联系。“没有很好”的意思是指文字表述或板书(课件)中能表明知识之间的联系,但未能将教材中几个重要图像(公转示意图、日照图、五带划分图)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本课学习无论初高中都重在地理知识的理解,理解知识的关键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地轴倾斜(公转特点)是初高中教学共同的关键的学习起点,只是年级差异高中添加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因此,从认知角度出发,反映公转特点即公转轨道上不同季节地球位置的图,是学习的重要起点。但八位面试老师中只有两位在说课中完完整整地用到了这张图。其他五位用了某个位置(例如夏至日)的日照图,一位老师完全没有用图说课。某个位置的日照图是割裂开来的,不利于学生形成四季获得热量的差异最终形成地球上五带的整体认识;而且对日照图的过度关注结果说课时纠结于日照图判读细节而浪费了很多说课时间的问题非常突出。
说课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关于本课的学习方式。不少老师用了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还是回到知识学习的特征分析,对于理解的知识,建议使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是为了迎合新课程理念,什么知识都可以放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不是不行,而是没必要浪费那么多课堂学习的时间用于学生自主和讨论,设计好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很好链接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效率要更高。
说课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关于板图。没有一个老师在板图中使用过彩色粉笔,尽管讲台上已备有。相当多老师采用图像观察法(借助多媒体、教材的图像观察、对比之类)。本课的多媒体图像观察绝对比不上借助板图的图像观察来得直观和易于理解。而日照图判读(高中)中,只有一位老师板图示意了直射光线与地心之间关系、两位老师示意了晨昏线与昼夜长短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位老师能完整地理清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极圈之间等各种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只有两位老师采用了图像转换来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问题……
教学建议:
1、 对教学的把控先从整体知识联系再落到细节知识点的过关。以本课为例,总体上先建立“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直射点移动规律、四季(时间尺度)及五带(空间尺度)”这样一种学习起点(基础,原有知识)、过程(公转到不同位置的各种情况)、结果(时空尺度产生的现象)的知识联系(结构)的总体认识,再回过头细分和化解当中一些难点。
2、 一定要在公转轨道图和地球五带图之间建立紧密联系的、相互对应的教学关系。所有说课老师都说“地球五带”相对简单而没有重视该图与前面各种图像之间的联系。结果就是学生记背知识,最后连五带是怎么划分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知道,不少老师设计用1.5——2课时来完成的课,最后落脚点就是这个“地球五带”,很重要!别以为简单。建议教师在做教材分析的时候,都要分析清楚学习的起点(知识基础)、落脚点(归宿),以及两者之间如何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