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农村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

时间:2010-01-29  归属:中国经济地理

第四节 农村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67%的人口生活居住在乡村;同时,中国还是世界上集镇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人类住区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农村城镇化

  中国农村城镇化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①“亦工亦农”阶段。1978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和土地联产承包制的顺利实施,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从而使土地对劳动力的吸纳强度大大减弱,产生出一定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同时由于城市工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也相当有限,所以,农民不得不自发地从事某些工副业,通过“亦工亦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得生产发展。由于此阶段对土地的依赖性仍相当强烈,绝大部分农民仍不愿完全放弃农业生产,所以城镇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开始,而只显露出若干苗头。这一阶段大体上介于1978~1980年之间。②“离土不离乡”阶段。农村联产承包制的稳妥实施使农民对中央农村政策有了新认识,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开始不断从土地中游离出来,专门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在若干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大城市周围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开始获得较快发展。而在集体经济不够发达,但素有经商传统的地区,如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获得了长足发展。在侨乡和毗邻港澳地区,若干以合资联办为主体的村办企业也逐渐建立起来。这一阶段,部分农村劳动力基本上实现了职业上的转变过程,但限于户籍管理上的限制,城镇的发展仍相当缓慢。这一阶段大体上介于1980~1983年之间。③“离乡不背井”或“进厂不进镇”阶段。这是中国农村城镇化实质性的起步阶段。随着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乡镇工商业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迁入集镇落户问题。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并要求各有关部门在各方面给进镇农民以帮助。这一措施大大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但由于户口限制的解除仅限于县以下集镇,而这些集镇在地域上仍与乡村有着极密切的联系,在形态上、设施上也与乡村没有本质差别,所以对周围农民的吸纳力较弱,没有形成乡村到城镇的地域转变过程,大部分从事第二产业的职工仍然居住、或仍然愿意居住在集镇周围的乡村地区。但无论如何,这一阶段小集镇的发展却使产业在④“进镇又进城”阶段。乡镇企业的规模化发展要求企业进一步向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聚集,从而促进了经济和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过程,导致了人口向较大城镇、特别是县城和城市的迁入。同时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也加速了土地规模经营的紧迫性,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出来,加入到流动人口的行列。1988年以来出现的“民工潮”实质上只是中国城镇化加速的一个序曲,真正的城镇化过程还会更加强烈。可以预测,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还会更大。据估计到200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当在2亿左右。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另外户籍制度的改革也会引起现有城市的人口发展,加速人口的空间转换过程,实现农村人口进镇进城的梦想。中国这一阶段的农村城镇化过程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二、中国城镇化模式

  依据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似可将中国城镇化模式作如下归类:

  1.自上而下模式

  这种方式的城镇化过程能够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转移至城市中或新的工业镇中,其转移途经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进行的:一是通过国家大型企业或重点项目的建设;二是通过新型工业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三是通过现有城市经济发展的扩散。这种方式的城镇化主要受如下因素的制约:一是国家的财力、物力状况;二是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和工业技术构成的高低;三是农业提供商品粮的数量及国际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等。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建制人口地区分布发展城镇化农村小城镇地带
  • 上一篇:我国城市发展新动向
  • 下一篇:我国城市体系基本特征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