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必然引起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情况怎样,有什么特点,未来将如何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老年人口的增长和人口老龄化
在一个增长的人口中,出生人数逐年增加,这样数十年后老年人数也越来越多,而且随着死亡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数增加更多、更快。但如果出生率保持高水平不变,则出生人数也会不断增加。相应地,少年儿童和青壮年的人数也随之增加。老年人的人数虽然增加,但在人口中所占比重未必提高。但如果出生率不断下降(像我国70年代以来),则低年龄人数的比重逐渐下降,老年人比重相应上升,便出现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型人口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一种动态过程;而老年型人口则是某一时点观察到的一种人口结构类型,是一个静态概念。前面已经讲过,国际上通常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7%的人口结构称为老年型人口,根据我国的情况,有时也把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作为划分老年型人口的主要标准。可见,人口出现老龄化并不能说明该人口一定就是老年型,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必然出现老年型人口结构。以我国为例,人口发展目前正处在人口老龄化阶段,但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并不是老年型。另外还应注意到,老年型结构的人口,在某一时期内也未必出现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人口老龄化出现的早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并不一致。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过程大都开始的早,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老年型,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一般起步较晚,甚至有些国家的人口目前仍很年轻,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较低。
表6.1 一些国家的老年人口比重,1991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很快,老年人口数量增长也很快,但因出生率长时间保持在较高水平,所以在70年代以前并未出现人口老龄化。70年代初,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出生率迅速下降,逐步达到较低水平。出生率的下降导致总人口中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相应地使老年人比重上升,出现人口老龄化。所以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是产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出生率下降快,意味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越快。
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所决定,同时也受到现实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我国人口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决定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的特点。
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出生率在短短的20年内下降了12个千分点以上(从1970年的33.43‰降到1990年的21.06‰)。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很快。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仅为4.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就上升到5.6%。预计到下世纪初,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7%,进入老年型国家。我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将是2010年到2035年,那时期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将陆续进入老年,因此不仅老年人口的数量将很快增长,老年人口比例也将迅速上升。2035年以后,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逐渐平稳,在数量上也不会有大的波动。
虽然我国进入人口老年型国家比发达国家晚几十年,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5%提高到7%,英国大约用了80多年,瑞典用了40多年,而我国预计将只用20年时间,与日本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老年人口比例从7%增长到14%,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德国和英国用了45年,我国预计只要26年,也与日本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