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苏禄王国在今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群岛之间的苏禄群岛上,以盛产珍珠而举世闻名。自郑和下西洋后,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巴哈刺得知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既强大又友善,许多国家都争派使者或国王亲自去中国访问。遂与西王、峒王率340余人的大型使团,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访问中国。
苏禄东王一行到达北京后,受到明成祖朱棣的盛情款待。当时,朱棣在与诸国交往中,采取的是“厚往薄来”的方针,旨在提高明朝的政治外交地位,提高朱棣在国内的威望。所以款待之余,还让苏禄东王一行参观了正在兴建中的北京城。经过扩建、改造,北京城周长达44里、高约12米的巍峨城墙内,还建有周长约18里的皇城,皇城内已经兴建一年有余的紫禁城(今称故宫),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雄伟的气派,都使东王一行赞叹不绝。经过28天的友好访问,当苏禄东王离京之际,朱棣赠送了大量珍贵礼物,有黄金、白银、玉带和丝绸衣物等等。还亲自委派官员护送。当他们从陆路到达通州后,又改乘船,顺运河南下。沿途所过州县,均盛情迎送、款待。这支船队到达德州后,秋风乍起,这些长期生活在靠近赤道的苏禄客人,有点不适应,特别是苏禄东王本来体弱畏寒,加之旅途劳累,急病发作,不幸病逝。
明成祖得知噩耗后,悲痛异常,并立即赶写了一篇祭文和一封给东王长子图玛哈的慰问信,让官员快马赶到德州吊祭。同时下旨德州地方官员为苏禄东王营造墓地。同年十月三日,以隆重的国王葬礼,将苏禄东王葬于德州市城北近郊的北营村。明成祖赐谥号“恭定”。
东王长子及西王、峒王率众回国。东王妃葛木宁和东王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10余人要求为东王守墓,留在德州。朝廷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划拨238亩地作为祀田,免去税收,收成作为祭祀东王的费用,还指派三户回民协助守陵并照料他们的生活。当地官府还按朝廷旨意在墓前修造享殿,以供奉苏禄东王画像,兴建了配殿,牌楼等建筑,在神道两侧置以石人、石马、石虎、石豹,陵墓周围还广植了松柏、芙蓉。当东王一周年祭日,明成祖亲自撰写碑文,又令当地官府为苏禄东王修庙树碑。
留下为东王守墓的苏禄人,原拟定按中国传统习俗守墓三年,以托哀思。可三年过后,都习惯了中国的生活方式,谁也不愿回去。东王妃葛木宁曾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回国省亲,第二年又回到德州。从此世代定居在德州。直到清雍正九年(1731),当苏禄国王苏老丹访问中国,专程瞻仰苏禄东王墓之际,东王的后代提出加入中国国籍,希望苏老丹代为呈请。清政府同意了他们要求。这样在德州的东王八世孙温宗楷、安汝奇等人便以温、安两姓入籍德州。
苏禄东王墓的封土高约4米,墓围约40米呈圆锥形。墓围砌以块石,茔顶覆以草皮。墓前有“苏禄国恭定王墓”石碑一通。墓后有三个坟冢,分别是东王妃子葛木宁、二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的墓葬。当年留下守墓的随从死后,也都葬于德州东王墓附近。
苏禄东王墓自明、清以来,德州地方官吏每年清明和仲秋均按时祭祀,所以屡有修缮。同时也招引许多名人在此驻足,凭吊之余,留诗作赋,借以表达对这位菲律宾(苏禄国后并入菲律宾)友好使者的悼念之情。明末顾炎武谒墓后,写下了“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诗句;清人程先贞在墓前留题“万里游魂滞此方,丰碑犹自焕奎章”的赞语。
由于战乱等历史和自然诸原因,苏禄东王墓的许多地面建筑均已毁圮无存,直到1979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先后8次拨款维修、重建,以图恢复这一中菲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历史见证。特别是1980年,国家拨50万元巨款,修建了大殿、配殿、大门、牌坊等建筑。如今温、安两姓的后裔除在德州市北营村聚居外,还散居于山东各地及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北京、天津等省市。由苏禄东王墓引发的文化、血缘、源远流长,成为中菲两国传统友谊、世代友好的纽带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