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初中地理教材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初中地理教科书的作用
如前所述,地理教科书是狭义的地理教材。它是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但并不是全部教材内容。学生不能对书本死记硬背,教师也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地理教材的整体功能。不能忽视用其它教学手段来传递教学信息。
(二)对地理教科书进行分析和处理
教材内容与学生认识之间总会有一定的差别。教师切不可对教材不加任何分析,对教材功能不作考虑,简单地以教材安排的知识内容顺序为教学的顺序。如讲到我国三大平原,教学目标要求是“知道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教材中按先后顺序有东北平原示意图、华北平原示意图、长江中下游平原示意图、水乡的河网示意图,最后安排了一个“想一想”,提出三个问题,东北平原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华北平原为何又称黄淮海平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水乡”和“鱼米之乡”?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组织教学,教学的过程即是依次说明了三大平原的地形特点后,提出三个问题,对本节课内容加以检验和复习。这样的教学过程比较单调,学生易感觉平淡、枯燥,而且教科书中并无中国地形图,学生对三大平原的分布也就不能达到“知道”的水平。如果对教材稍加处理,将三大平原地形特征进行比较,并采用一张三大平原复合投影片,以突出三大平原的位置,讲课中再适当联系气候知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学习方法,增长了能力,避免了死记硬背。
(三)注重小栏目的处理
要注重对小栏目的处理,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考虑用不同的栏目解决不同的问题。不断变换读、想、做的形式,使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得到活动。不要局限或拘泥于教材中几个栏目的内容和形式,而应根据实际需要,大胆取舍或重新编排、加工甚至是再创造,精心设计好栏目和出现的最佳时机。
“读图”是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读图的目的既是为了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概念,也是为了使学生逐步增长阅读、填绘、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因此,教师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应该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个系统。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图时切不可流于形式,机械单调,要有计划地讲解新的地图知识,训练学生的读图技能,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例如,讲到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要使学生先了解等温线分布图的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读图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基本状况。
“想一想”教学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想一想”,也可以是“议一议”,“辩一辩”。例如,讲到加拿大的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通过设问“为什么加拿大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南部走廊地带?”,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密切关系。又如,讲到科特迪瓦经济发展中的曲折,可以让学生讨论“科特迪瓦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境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科学地、恰当地设问,使“想一想”的内容充分发挥启迪思维的作用。
“做一做”表现形式可以是“说一说”、“写一写”、“练一练”、“算一算”、“动一动”等。例如讲到经纬线定方向,教师出题,让学生“练一练”,在有经纬网的图上,根据经纬线定方向。又如讲到中国的铁路,可以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代表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所经之处为重要铁路干线。教师出题,如“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广交会要经过哪几条铁路干线”,要求代表这几条铁路线的学生举手。教师不断变换题目,使全班同学参与进来。
“读一读”处理方法切忌单调,可以让学生课上默读,或找一人代读,或留作课下阅读。教师也可以在讲重点难点之前做为增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的事例来讲解。例如,讲到科特迪瓦,教材在叙述科特迪瓦成为“可可王国”之后,设“读一读”,说明可可的广泛用途和经济价值。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将“读一读”提前,先讲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国际市场,使学生明确科特迪瓦种植可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科特迪瓦广泛种植可可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样处理教材,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使“读一读”的内容发挥了智能作用。
教材中各栏目之间,还可作互相组合、灵活处理。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章中“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为例,栏目可作如下组合:①“读图算一算”,读“本区主要国家的主要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比例”图,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本区主要国家主要商品在本国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例,引导学生得出本区经济是单一的、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②“辩一辩”,全班开展讨论,单一的、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是优是劣,各组派出代表阐明观点,最后取得共识:单一的、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易受控于国际市场,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③“想一想”,如何根据本区条件,解决经济问题。在这种组合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