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径流量的多寡是水利资源丰富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有了丰富的水量,才有灌溉、发电、航运、工业及城市居民供水的条件。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水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无疑水利资源是极其丰富的。
河流具有分布广,水量大,循环周期最短,暴露在地表,取用方便等优点。因此,是人类依赖的最主要的淡水水源。中国工农业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取自于河流。据统计,上海市1989年的工业用水达61.47亿立方米,居民用水7.96亿立方米(平均每人每天用水近1.8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近50亿立方米。如此巨量的淡水,绝大部分取自于长江及其支流。中国许多大中城市的情况与上海相似,兴建在江河之畔,除有航运之利外,供水方便也是主要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灌溉面积仅2.5亿亩,由于30余年来在各条河流上建成86 000余座水库引水灌溉,目前已扩大到7亿亩。1978年全国用水量为476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 88%,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占12%),约占全国水资源的17.6%。随着工农业的发展,需水量必然大大增加,预计到2000年全国用水将达7 000亿立方米,仍仅占全国水资源26%,故中国丰富的河川径流为中国四化建设提供了保证。当然,由于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尚须合理调节和利用。
河流的水力蕴藏量取决于径流量和落差两者的大小。中国不仅有丰富的河川径流,而且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和高原,许多大河从这里发源后奔腾入海,落差又特别大。因此,中国水力蕴藏量特别丰富,约为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相当于美国的5倍多,占全世界水力蕴藏总量的1/10左右。这笔宝贵的天然财富,可使我们千秋万代受用不尽。
中国河流水电资源总的分布趋势是南方较多,北方较少;西部较多,东部较少。这与煤、石油的地区分布恰好相反,两者取长补短,使全国的能源分布更趋合理。在诸河流中,长江水系的水电资源最为丰富,约占全国总量的40%左右,而可能开发的水力资源占全国可能开发总量的一半以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已经兴建了数以万计的大中小型水电站,犹如天上繁星,遍布祖国大地。截至1989年底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为3 458万千瓦,年发电1185亿千瓦小时,分别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7.3%,全国年总发电量的20.2%。水力发电量已由1949年占世界第27位,跃为今天的第五位。火电成本是水电的七八倍,因此,在中国大力发展水电事业,既有条件,又十分必要,它能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廉价的电力。
河流是天然的航线,具有运量大,成本低,投资较少等优点。水运成本是铁路运输的1/2,是公路的1/2.5。因此,内河运输不仅是古代运输的主要手段,而在交通工具现代化的今天,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河道纵横,水量丰富,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优良条件,1961年内河通航总里程已达17.2万公里,为 1949年的2.3倍。但由于多年来没有很好地贯彻河流综合利用的方针,水利闸坝妨碍通航,航道又缺乏养护和整治,因而通航里程反而缩短,目前全国河流通航里程只有10.94万公里。1979年中国内河和沿海的货物周转量占全国交通运输货运周转量的12.6%。而在某些地区,如长江流域,水运量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则居于首要地位。
中国主要的通航河流(长江、珠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等),几乎整个水系都在国内,而且这些大河既伸入内地,又沟通海洋,为河海联运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大河又都分布在中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虽然干流多呈东西方向,而支流则从南北方向汇入,腹地宽广,货源充足。中国南方地区的河流水量大,终年不冻,四季通航;东北地区的河流,虽然冰封期很长,但冰层很厚,可开展冰上运输,是“水陆两用”的运输线。在诸水系中,长江的航运价值最大,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余公里,约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65%,运量一直为全国之冠。珠江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