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明末江苏江阴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生于南直隶江阴城南两公里横渡河中流的马镇乡南阳歧村,卒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享年55岁。
徐霞客在幼小的儿童时代,就显示出聪明颖悟的天资,又由于优越的家庭读书环境,所以他很容易从书本上获得大量知识。每遇著名的诗文,他总是强记背诵,速度还很快呢!但他最喜欢阅读的书籍,并不是“四书五经”、科举文章,而是各种当时视为不正规的闲书、奇书,特别对描写和探讨大自然方面的书最感兴趣。诸如古今史籍、舆国方志,山海国经等都是他的涉猎范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尽发先世藏书,并鬻未见书,缣组充栋,叩如探囊。”由于他的“肆志玄览,目空万卷’,徐霞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对天下名山大川的地理形势在青少年开始时就已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同时,在阅读中,发现各类书籍之间有疏漏或错误的地方,于是萌发了游历山水的愿望。决心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天地间的各种奥秘,问奇于名山大川,并把游踪所至,如实纪录,欲开一代游记之先河。
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对于功名利禄也看得十分淡薄,平生也不大欢喜与官宦人士结交,宁愿长期居住在乡间,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阅读诗书以自娱。这对徐霞客的思想也有较大的影响。
徐霞客22岁那年,就辞别父母踏上远游的征途。
他的游踪相当广阔,北抵晋冀而览恒岳(今五台山);东达浙闽,渡海而登普陀;西南远骞滇西边陲;南及百粤(广东)而游罗浮。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余年。屐痕所至,相当于今日之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湖北、广西、贵州、云南16个省区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市,遍及大半个中国。
所游的名山,包括泰山、普陀、天台、雁荡、九华、黄山、武夷、庐山、嵩山、华山、武当、罗浮、盘山、五台、恒山、衡山、九嶷等;所游的胜水,包括太湖、长江、黄河、富春、闽江、九鲤湖、钱塘江、潇水、湘水、郁江、黔江、黄果树瀑布、盘江、滇池、洱海等。凡游踪所经的古洞、名刹、温泉、飞瀑、奇峰、深林、幽篁等灵境奇观,无不舍身而趋,饱览而归。他以惊人的毅力,非凡的胆识,“闻奇必探,见险必截”。
在他的旅途考察期间,不避风霜雨雪,不畏虎狼当道。他自己记叙了旅途中的情况说:“亘古人迹未到之区,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所以,他在攀登山崖时,不需有现成的途径;过河渡水时,不必找现成的渡口码头;遇到深洞低矮时,就卷曲起身躯模仿蛇身匍匐前进;遇到危峦绝壑时,学着猿猴的样子,以臂代步拉着古藤或绳索攀登。有时候,不巧跌落到山谷流水中,遍体鳞伤也不后悔,仍然勇气十足,奋发蹈厉,爬起来继续旅行。就这样,历时34年间,几乎日日如此。在行旅中,还有5次碰到强盗,所带财物与行李被洗劫一空;4次断粮,饿着肚子,也都没有动摇他的考察决心,尽力完成预期的任务。
有一次,他在湖南境内,沿湘江旅行时,遇到一伙强盗,不仅抢走了他的钱物,还被凶狠地揍了一顿。与他同行的一名叫静闻的和尚,由于强盗的凶残受伤而不幸去世。徐霞客在痛失良伴之际,曾作挽诗说:“西望有山共生死,东瞻无侣去来难。”表达了他仍要继续西行探胜的决心。当时,路上有朋友劝他暂时回家休息一阵子,不必再冒这种无为的艰险。可是他坚定地回答说:“我不怕,即使不幸在旅途上牺牲了,就拿一把锄头,就地挖个坑,给我埋葬在那里就满足了。”仍然按照既定的方针前进。
当他进入西南山区以后,曾几次遇到餐风露宿、饥寒交迫或无食盐的困境。他说:“这一点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有个草堆让我躺下来休息,就心满意足了。”有时,行走在无人的山区里迷了路,同行者不知所措,而徐霞客始终乐观地开导他们说:“迷路有什么可怕?也不必懊悔,也许就在迷途上有新的发现。对于探幽凌险、披奇扶奥的旅行者来说,三误三返也不必灰心丧气。”有时,碰巧真的在迷途中获得新发现或意外的收获,他就高兴得不得了,甚至大喊起来:“值得!值得!”
虽然徐霞客白天多在山野间长途跋涉,身体已经极度疲劳,但到晚上住宿的时候,总是把当天的所见所闻如实地写在日记本上。即使有时找不到住处,露宿荒郊、寄身于草莽之间,也要燃起篝火或松明,在风吹摇曳的火光里,蛰伏在包袱上写他的日记。就以如此坚韧不拔的毅力,写下了独具一格的“既锐于搜寻,尤工于摹写”的《徐霞客游记》。在这部巨著中,从 22岁开始,一直写到55岁因病返回家乡,历时34年的旅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