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句古话:“一将功成万骨枯”。这话的含义再简单不过了:一人成名,往往会有无数的人在他身后默默地奉献,甚至牺牲自己。很多人都将此话奉为经典。现在人们用这句话,不免有些嫉妒的成分在里面。比如,某某开办的工厂一跃成为了世界名企,这下可不得了了。有人会指指点点:“你看某某的厂子办得那么好,指不定牺牲了多少人的利益呢,一将功成万骨枯嘛。”但愿是我理解错了,把别人想象得如此邪恶是有罪的。
君不见古往今来,多少战争,似乎都验证了这句话:姬发当年在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姬发建立了周朝,当起了“周天子”,可他也损失了两万余将士——这不便是“万骨枯”么?1938年李宗仁将军在台儿庄大败日军,使其损失一万余人,他自己名垂史册(虽说最后徐州会战失败了),代价却是国军1.95万人的性命——这不也是“万骨枯”么?如此看来,这句古话,确实至理名言。
然而姬发、李宗仁们不干了,跳出来喊冤了:要说我们使得“万骨枯”也就罢了,你怎么不说“万骨荣”呢?
我们之前为什么只想到了消极的“万骨枯”,而没想到积极的“万骨荣”呢?众所周知,纣王的统治可谓残暴至极,不理朝政,整日沉湎于酒色。炮烙等酷刑对他来说不过是一场游戏。姬发把这个混沌的时代灭了,建立周朝,并使其政治经济得以飞速发展,百姓的生活也富了起来——这不便是“万骨荣”么?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国领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李宗仁将军却创造了奇迹——牺牲1.95万人,打掉日军1万余人。这在当时已经是大胜了。虽然没有取得最后胜利,但他牵制了日军,挫伤了他们的锐气。无法想像,这一万余人又会酿成怎样的惨剧!台儿庄战役胜利了,提前了抗战的结束——这不也是“万骨荣”么?
我们聪明的老祖宗啊,为什么你们只看到了消极的一面呢?正如前面提到的,一个名企的出现,必然会有很多人为之奉献(万骨枯)。但要知道,它每年都会上交巨额税款,且这个数额可以巨大到一个普通人为之努力工作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而这些取之于民的钱,最后还将用之于民,这不仍是“万骨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