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与师生教学关系的和谐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将"导"、"学"、"练"有机结合,巧妙穿插,造就愉快、合作、多彩、自主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下面以人教版第九册"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浅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一、巧导新课,激发兴趣
教学的实质在于通过知情融注的启发诱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状态,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愉快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导入新课之始,学生的思维尚未启动,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认知过程的新旧冲突,适时加以过渡诱导,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因此,我们设计了长方形→长方体的活动演示教具(在一块多边形的术板中有一个绿色的长方形)。上课先复习长方形的特征,出示活动教具提问:在这个平面中绿色部分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接着演示教具(把长方体从多边形的平面中慢慢地托出来)问:绿色部分还是一个长方形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时,教师重复演示,以增强初步感知效果。面对学生"愤悱"的神态,老师适时揭题板书,导入新课。这样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二维平面图形扩展到三维立体图形的过程。诱使学生在新旧矛盾的冲突点上迅速展开,产生学习探索的兴趣。既促使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又能突出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二、乐学善思,掌握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乐学、会学的根本,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班级发展水平和教师自身特点选择教法。我们要认真研究施教艺术和学法指导,树立"功在课前,利在课上"的意识。因此我们遵循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创设"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建立长方体的概念。
首先,让学生从众多的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再联系生活实际例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在此基础上,对长方体实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是感知的先导,为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方法,我们依据课本例1的3个问题,设计3个相应的表格。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摆弄、触摸长方体实物,先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理解"相对"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分别自学课本例1的三个问题,按照例题所提示的观察顺序,观察长方体实物并把观察的结果填入相应的表中,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看看、摸摸、数数、比比、量量、说说、议议等观察与操作活动,促使学生眼、手、口、脑并用,充分感知,并利用计算机形象地描绘三维空间的几何形体的静动变化,验证学生感知的结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到这里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观阶段,所以在填完相应表格之后,应引导学生依据表格分别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描述长方体的特征。并用"321"的方法指导学生记忆,("321"的"3"指面有三个特征;"2"指棱有两个特征;"1"指顶点有一个特征。)从而教给学生研究立体图形应从面、线、点这三个方面去探讨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打下基础,培养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quot;学会"到"会学",动静结合,手、脑、视、听并用的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意境,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学,变传授知识为指导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变注重知识为发展能力,变单调枯燥为生动活泼。既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又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