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阅《大公报》,看到题目为「不让自己徒然活著」的文章,竟然发觉有意外的惊喜,因为这篇文章有很多很神奇的超短篇故事,其内容正正像儿时在《儿童乐园》看过的非一般的吸引的故事。只有两点不同,没有插图及故事没有这般超短的长度,但能充满一样强度的感人至深的魅力。
这篇文章字数大概在一千二百字左右,竟然载入了的七个小故事,小故事虽然是来自不同的国度,有很不同的故事背境,可是彼此间有一个很紧密的联系,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不让自己徒然活著,「徒然」就是「枉然」的同义词,如果一个人无绿无故地活著(当然也有例外的,如在天灾人祸如「七级以上的大地震」,「挪亚所遭遇的大洪水」、「文革」时期,一个人能「活著」都相当不错的),没有理由的活著(即是说只为「等死」),这个生命就是「枉然」,有一些人很会找藉口,自己只是一介平民,没有能力为社会做出甚麼贡献,直认自己是平凡人,不做伟大的事情的。
但如果肯试一试找寻以下问题的答案的人,为甚麼有「我」?为甚麼突然有一天会感到一个会「想到自己或自己身体」的「自我」?简单一句就是有自我的意识。
这是笔者幼年时候,突然有一天,出见一个前所未有的奇怪经验----突然间感到(或称「明白」到)自己是「存在」了,有一个身体,最先有感受的自己的身体部位反而是不用镜子几乎看不到的鼻子,当下的感觉很难形容,怪怪的!不是喜欢,也不是不喜欢,也不惊慌,总之,自始就开隐隐约约地,不断地但间接地断断续续地会问自己这(「我」)是甚麼?其实初时始终不能认定究竟是不是有一个「我」。
不过很多年以后,笔者很幸运地有了解答(都易经过很多年,渐渐地形成的答案),而且有了自信,即是说有了明确的信息。现在,很渴望与其他人分享,而且自己认为都算成功了,只是深信不能停步的,直到自己或世界最后的一天(例如像荷里活灾难片----《明日之后》原名The day after tomorow形容的那一天)。
回到这篇「不让自己徒然活著」,全部七个小故事都介绍同一个道理,一些并不难的任务或者做法,是可以体现人活著,是不会徒然的,生命是不会自我白费掉的,其实人可以活得比想像中有意义的。这篇文章只需要用一条主线就可以贯穿的----生活上的小行动都可以带来生命的意义的,表面上少少(或者是「小」)的改变,都会令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到时,能有所领悟而付诸行动的人,立即会感受到「自己不是徒然活著的」。
以下是原载於2010年9月18日《大公报》副刊「人生在线」专栏文章。
《不让自己徒然活著》[作者:鲁先圣]
德兰修女说过一句话:「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善良的心去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事。」
法国社会有一个志愿者兴起的节目,叫露宿街头周。他们动员居乐业的人们,每年都在那一周到街头去露宿,以体会无家可归、长年露宿街头者的窘迫和艰难,以激发时代的爱心情怀。在政府的管理部门因为奉命整饬市容帝貌而将露宿街头者赶走的时候,他们作为社会的另一些成员主动送上关努,以跖现人类社会的心灵尚有温暖的一角。
黑格尔在《生却的哲学》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被执行死刑的青年囚犯,在被押赴刑场的时刻,围观的人群中突然有一个老太太说:看,他那金色的头发多麼迷人!那个即将告别人世的囚纪听到以后回转身来向老太太深深鞠躬,并充满感激地说:「如果我的周围平时多一些您这样善良的人,我也许不会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