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人员称,他们牵头的这项研究,给出了第一组将主要作物产量与厄尔尼诺现象联系起来的世界地图。
在《自然-通讯》网络版发布的这份研究报告说,这些地图旨在帮助农民决定种植哪些农作物,或许能给各国政府提供一种“饥荒预警机制”。
厄尔尼诺每两年到七年形成一次。这份报告称,1984至2004年期间,与正常年份相比,在厄尔尼诺年玉米的平均产量下降2.3%,稻谷下降0.4%,小麦下降1.4%;大豆产量则增加了3.5%,且降雨格局有利于美国和巴西大获丰收。
这项研究是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丹麦科学家联合进行的。报告的主要作者、日本国立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的饭泉仁之直说,澳大利亚等国有时会根据厄尔尼诺预报来改变农作物种植计划,印尼则会建议农民根据厄尔尼诺的不同阶段来更改农作物的种植日期。他说:“我希望此项研究的发现有助各国政府控制粮食储备、建立粮食交易战略、在粮食无保障地区提前申请粮食援助。”
报告发现每种农作物都会出现不同情况。例如,大豆产量总体上增加了,但印度和中国部分地区在厄尔尼诺年大豆产量是下降的。
例如,在厄尔尼诺年,美国东南部、中国、东非和西非、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的玉米产量减少了,但巴西和阿根廷的玉米产量却增加了。
世界气象组织农业气象专家罗伯特·斯特凡斯基说:“很难确定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他表示,即便在易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的地区,“更多降雨对印度小麦有利,如果是在小麦生长中期下雨的话;但如果是在收割期间降雨,它就是有害的。”
德国商业银行大宗商品分析师米夏埃拉·库尔说:“我们欢迎更多关于厄尔尼诺与农作物之间关系的信息。”但她警告:“很难显示厄尔尼诺的影响,因为每次厄尔尼诺现象并不是以同样的方式和强度产生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