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火炉”纷纷放弃称号
在地理教科书上,中国的“三大火炉”是指重庆、武汉、南京。因为数据显示,南京、重庆、武汉、南昌等城市每年的高温日数量的确居于前几位——这四大城市气温35℃以上的日子,平均每年有19.3天,37℃以上的日子平均每年有4.5天;夜间最低气温28℃以上的日子,平均每年有13.2天,最低气温30℃以上的日子平均每年有1.9天。但上世纪70年代,著名气候学家乔盛西就曾提出重庆、武汉、南京“三大火炉”名不副实,他通过“横向对比”,列举长江流域的安庆、南昌、长沙、衡阳、郴州等城市,夏季炎热天数与酷热天数均超过“三大火炉”。
2004年7月,武汉气象部门率先拒绝再称“火炉”。同年11月,重庆市外宣办正式向外公布:“火炉”之称已与重庆的气象条件不相称,正式弃称“火炉”。
重庆、南京、武汉三地气象部门认为,“火炉”之称决非当地气温高而得名,而是城市地理位置特殊、知名度高造就了传统的“火炉”。气象专家也认为,无论是夏季最高温度绝对值,还是平均温度相对值,三地在全国范围中都不算最高的。
从气象学来看,近10年,全国存在的集中高温区,一个在华北,另一个在华东;另外,东北、西北、华南地区局部也常出现高温中心。“三大火炉”全部没在高温区。
新“火炉”评选要依数据
“‘三大火炉’只是民间的一种说法,的确没有科学的定义,气象学家需要从具体温度中找依据。”有专家认为,新选“火炉”要依据气象数据。
另外,高温地区也是变化着的,比如今年的杭州就较往年温度高,且持续时间长,但人们并不把它冠以“火炉”的称谓。因为要界定所谓的“火炉”,至少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到目前为止,谁是新“火炉”城市,一直没有一个准确、具体的说法。“新火炉”何时上岗当然也不得而知。今年超40℃、超38℃高温的城市包括福州、杭州、上海、石家庄、西安、济南、郑州等,但就此给它们戴上“火炉”的帽子,在科学上是不公平的。
旧“火炉”特点
武汉:
江城武汉可称“一代炉魁”。此地江河湖泊众多,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减慢了地面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汗出如浆,闷热难耐。这种湿热,恐怕连广州人都怕怕。1934年某日武汉41.3℃的纪录为江城夺得“炉魁”之称。
重庆:
受地形所累而成为“渝炉”。今年重庆的气温与北方的高温相比稍显温柔,6月初的强降雨更冲去了几分暑气。不过,重庆人韩先生说:“重庆的招牌菜是7-8月份的伏夏天,压轴戏是9月的秋老虎,今年的高温还未开始。”
重庆因降雨渐多而“摘帽”。专家解释,山城夏季多雨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排放物(二氧化硫、微小粉尘等)的增加影响到太阳辐射,导致了降水量提升,高温日相对减少。”这样的“人工降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污染的“补贴”吧。
南京:
南京深得江南“夏九九”的精髓:扇子勿离手,出汗如出浴。宁沪两地高温堪称伯仲,不过上海临海地形让南京自叹不如,“因为海陆间气压差,上海的晚上比南京凉爽很多,虽然两地日最高温差不多,但是日平均温度上海就比较低。”南京大学大气系钱教授解释说。
南昌:
在历史上,重庆、武汉、南京的前三把“火炉”交椅坐得稳当,“第四火炉”归属则一直存在争议,南昌、济南、上海、广州等地都曾榜上有名,最终南昌胜出。2003年夏,南昌有22天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9.7℃,地面最高气温超过60℃。市民们纷纷跳进赣江消暑,江上每天呈现千人共泳的壮观场面。当年11月已是深秋时分,南昌某日最高气温竟达31.2℃。眼下“火炉”城市纷纷要求摘帽,只有南昌至今尚未提出申请。